老話說得好,不作死就不會死。縱觀中國歷史,許多野心勃勃的權臣、奸雄,基本都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可以說,那些叱吒風雲的大人物,絕大多數,都是被自己的野心、權欲葬送。
例如,南北朝時期,北魏末年的權臣爾朱榮,在亂世中抓住時機,平定六鎮起義、擊滅葛榮、打退陳慶之北伐,迅速崛起壯大,權傾朝野,成為了北魏王朝的實際掌控者,最大的一股割據軍閥。
客觀地講,爾朱榮的軍事能力,可圈可點。但是,他的政治韜略,真不敢讓人恭維。執掌大權後,爾朱榮立刻開啟了作死模式。爾朱榮率軍入洛後,悍然炮製了“河陰之變”,出動精銳鐵騎,大肆屠殺北魏文武百官,自丞相、高陽王元雍以下兩千餘名朝臣,全部被殺戮殆盡。後來,爾朱榮更是滋生出更大的野心,企圖染指皇權,篡奪北魏江山,自立為帝。最終,爾朱榮的這種作死行為,徹底激怒了北魏孝莊帝元子攸,被元子攸設計殺死,一代梟雄悲情落幕。
與奸雄爾朱榮一樣,隋唐時期的邊軍大將羅藝,也是這樣一個故意作死的異類。羅藝最後的人生悲劇,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己天性作死,直到最後落得個起兵謀逆,身首異處的下場。
面對唐太宗李世民的主動示好,羅藝非但沒有一絲慶幸,反而愈發不安起來。在羅藝看來,自己曾經是隱太子李建成的舊部,並得罪過新皇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肯定會殺人立威,拿自己開刀。而且,羅藝的思維異於常人,唐太宗對他越好,越禮遇有加,他便越覺得李世民不安好心。
首先,便要來看一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是如何對待羅藝這個隱太子舊部呢?李世民是否像羅藝想的那樣,準備秋後算賬,開刀問斬呢?沒有,恰恰相反。李世民非但沒有秋後算賬,反而對羅藝繼續委以重任,不計前嫌。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特別想極力籠絡羅藝。因此,唐太宗即位一個月後,武德九年(626年)十月,李世民分封開國功臣,總共晉封四十三位建唐功臣。其中,以太上皇李淵在位時的宰相裴寂,排在第一位,羅藝亦在當中。唐太宗拜羅藝為開府儀同三司,食邑一千二百戶。這個食邑數量,與平陽昭公主的丈夫駙馬柴紹,基本相當。
顯然,唐太宗的這種做法,是在向羅藝表示自己的誠意。李世民的言外之意,告訴羅藝,雖然你曾經得罪過我,但只要你可以安分守己,我李世民作為皇帝,可以既往不咎,繼續對你委以重任。
試想一下,羅藝曾經得罪過唐太宗,結果,皇帝寬容大度,主動降低姿態,不計前嫌,還對其封官賜邑。如果換成別人,回家燒高香吧,對唐太宗感恩戴德吧!可是,碰到的是羅藝這個異類。
羅藝是一個有著逆向思維的人,唐太宗對自己越好,他心裡越發不安。依照羅藝心胸狹隘的性格,自己得罪過李世民,李世民肯定耿耿於懷,處心積慮地報復,這才是正常的反應。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竟然繼續對自己委以重任,絲毫不計前嫌。這樣一來,羅藝心裡犯起了嘀咕,李世民葫蘆裡賣的到底是什麼藥,這種行為有些反常。
思來想去,羅藝得出了一個結論,李世民之所以這樣做,一定是別有用心,準備對自己實施捧殺。李世民先用高官厚祿套住自己,讓羅藝暫時放鬆警惕,然後,趁著羅藝不備,一舉將其除掉。正因如此,玄武門之變後,羅藝一直對李世民保持著高度戒備,總是擔心李世民會從背後捅刀子。
不得不承認,羅藝的想象力太豐富了,腦洞大開。本來,一些特別簡單的事情,經過羅藝的大腦,瞬間變得錯綜複雜起來。羅藝的這些想法,完全都是他一廂情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實上,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絕不是羅藝想象的那樣陰暗、下作。如果李世民真是這樣一個陰暗之人,就太小看唐太宗了。那麼,他也就不會開創出名垂青史的“貞觀之治”,也不會成為光耀千秋的一代聖君。相反,唐太宗不僅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睚眥必報之人,而是一個真正具有容人之量的王者。
中國的歷史事實證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非常善於化敵為友,平衡各方矛盾,寬容對待臣下,駕馭群臣的皇帝。這樣海納百川的王者氣度,恰恰是唐太宗的魅力所在,從而締造了“貞觀之治”。從以下的幾個事例,便能清楚地看出唐太宗的王者魅力。
玄武門之變,身為秦王的李世民,成功殺死了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掌控大局。然而,李建成雖死,但太子集團的殘餘勢力,依舊存在,隨時可能向李世民反撲。怎樣處置這些太子集團的殘餘勢力,成為了李世民執掌大權後的首要任務。從處置太子一黨的殘餘勢力,足以看出李世民的政治智慧。
當時,玄武門之變後,秦王府諸將向李世民一致建議,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從前的一百餘名親信,全部誅殺,並將他們的家產一律沒入官府,以便趕盡殺絕。大家都贊成這個做法,起初,李世民沒有禁止,默許了諸將的想法。一場血腥的大屠殺,眼看就要在所難免。
關鍵時刻,有人站了出來,阻止了這場即將到來的大屠殺。誰呢?猛將尉遲敬德。自從歸順唐朝以來,尉遲敬德便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追隨李世民四處征戰,對他忠心耿耿。而且,李世民數度戰場遇險,都是尉遲敬德殺入敵陣,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所以,李世民十分信任尉遲敬德,將他視為心腹愛將。
如今,諸將一致請求,誅殺太子、齊王一黨,尉遲敬德覺得,這樣一來,必然會引起騷亂,將秦王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所以,無論如何,也要阻止這場殺戮。於是,尉遲敬德便向李世民進言:
罪在二兇,既伏其誅;若及支黨,非所以求安也。 (《資治通鑑》)
聽了尉遲敬德的建言,李世民頓時恍然大悟。其實,李世民是一個絕頂聰明之人,他非常清楚,玄武門之變後,人心惶惶。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爭取人心,穩定政局,不能一味地依靠血腥屠殺來誅除異己。那樣,只會激起更大的動盪,還有損自己的形象,得不償失。
第二天,李世民向父親唐高祖李淵請旨,大赦天下,其實就是通知皇帝老爹一下。反叛的罪名,只追究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對於其他的太子、齊王黨羽,一概既往不咎。這樣一來,玄武門之變遺留下來的恐怖陰影,終於漸漸散去:
是日,下詔赦天下。凶逆之罪,止於建成、元吉,自餘黨與,一無所問。其僧、尼、道士、女冠並宜仍舊。國家庶事,皆取秦王處分。 (《資治通鑑》)
由此可見,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頭腦,保持著高度的清醒。除了沒有大肆株連太子黨羽以外,另外,李世民對於自己曾經的政敵,也是表現出令人折服,極具魅力與智慧的一面。
前面說過,李世民非常善於化敵為友,能夠讓與自己勢不兩立的敵人,心甘情願,投到自己麾下效力。關於李世民的化敵為友,史書中,留下了不少令人稱讚的故事,這種事情,比比皆是。
舉一個例子,首先,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所要解決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處理政變後的遺留問題,即征服朝中的對立派。這個主要的物件,就是原來東宮的主要成員,李世民曾經的敵人。對於這些曾經與自己作對的政敵,李世民的處理,總結起來,十六字方針:不計前嫌,既往不咎;寬宏大量,收為己用。
李世民認為,原來太子集團的許多成員,都是大唐建國以來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將他們收到自己的旗下,那麼,他們將來都會是新朝的股肱之臣。所以,對於原來東宮與齊王府的骨幹成員,李世民沒有采取血腥的屠殺,沒有將他們斬盡殺絕。以兩個人為例,用來證明李世民的化敵為友。
第一個化敵為友的物件:魏徵。
李世民用自己的寬宏大量,憑藉個人魅力,征服朝中對立派的過程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魏徵。
眾所周知,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智囊”、第一謀士。在李建成、李世民的儲位之爭中,魏徵與王珪二人,一直是李建成的左膀右臂,多次為李建成貢獻奇謀妙計,多次險些將李世民置於絕境。比如,建議李建成掛帥親征河北,趁機結交山東豪傑,便是出自魏徵的手筆。可以說,李世民和李建成有多大的仇,就和魏徵有多大的仇。
在李建成、李世民兩大集團的明爭暗鬥中,魏徵作為太子集團反秦王的急先鋒,經常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可以說,是李世民政治上的勁敵。對於這個天縱奇才的勁敵,按道理講,李世民在獲得最高權力後,應該恨不得將魏徵生吞活剝。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對於這個曾經千方百計置自己於死地的政敵,李世民並沒有進行報復,而是對他委以重任。
不過,李世民對於魏徵的寬恕,有一點點特別,恩威並施,胡蘿蔔加大棒,先壓一壓魏徵的銳氣,敲山震虎,再大度地寬容他。李世民之所以這樣做,其主要目的,無非是想讓魏徵從心裡對自己產生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