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晚飯有幾個人吃飽的,楊旭不清楚,但是自己的胃口似乎沒有遭受一點影響,除了清除屍體,昨晚楊旭命令劉三炮把吊死的秦家人全部埋了,本來想懸掛七日以儆效尤,但是這大熱天的萬一染上瘟疫就完了。
行完霹靂手段該顯菩薩心腸了,楊旭請了幾個大夫為誤傷的人看病,中午楊旭親自挑著擔子擔著午飯給流民們打飯,伙食上了幾個檔次,白麵的饅頭,滿鍋的肥豬肉,油汪汪鮮亮亮的引人垂涎三尺,這時候流民們才明白你對楊老爺好,楊老爺對你更好,你對楊老爺使壞,楊老爺比你更壞。
自己一萬三千多畝的土地,每年光是租子就是不小的收入,以後練兵的糧食不需要發愁了,現在不是清朝初年,當時明朝的土地政策破壞殆盡,各地不一,清軍在南京發現了整套的張居正設立的一條鞭法,據此實行“攤丁入畝”政策,在稅收上面吸取明朝敗亡的教訓對地主富豪實行高稅收,對農民實行低稅收保證底層人民的休養生息,時光荏苒也是二百年過去了,對地主的高稅收轉變成了對農民的“以糧代役”變相的高稅收。清朝的徭役極其繁重基本上一戶家庭需要一兩個勞力完成,這樣的話家裡的農活完全荒廢了,所以底下的官吏要求以糧食代替徭役,變相的增加的農民的負擔。而地主階級主要的人口少,同樣的一兩個人的徭役所要付的糧食對他們來說如同毛毛雨一般,同樣根據清初的記載地方所要繳納的賦稅根據土地平均劃分到每個地主手裡,這樣楊旭一萬三千畝土地需要繳納七千畝所需的稅收,加上自己大小是個官吏有一部分的免稅權,所以最後只需要繳納三千五百畝的稅。
在十四個村莊裡面同時存在著大量的自耕農,這部分交政府的兩稅與楊旭無關,這部分農民不願意賣地也不願意搬遷,同時也不受楊地主的管理,所以楊旭通知自己地盤上的糧長、族長和村長都自己商議,畢竟大部分的人還不知道土地易主,如果一部分糊塗的糧長再把租子送到原來的地主那裡,自己不得心疼死。
十四個村子的糧長、族長、村長在第二天的中午陸續到齊,楊旭不僅是這片地的主子還是縣衙的老爺,一個個紛紛磕頭,這部分算是農民裡面的人精了,禮畢之後,三十幾個人姿態各異的或蹲或坐在院子裡,這麼簡陋狹小的院子委實不像一個地主的家,不過眼前的這位地主也是年輕,看著像是二十啷噹歲的模樣,身材高大,面板白淨,穿著帶補子的青袍官服,能攢出這麼大的家業也是厲害的緊,這些村頭相互之間也相識,互相間稍稍拉了拉家常,很多人是自耕農,有的手裡土地還不少呢,但這些人熟悉地頭村戶也知道每畝地打多少糧食,這些人往往很受地主們的器重,除了小部分截留一些村民的糧食租子,還能從上面地主撈個份子錢,楊旭不準備替換這些人,自己一個外來戶,少了他們還真的玩不轉,首先重新定一下這些人份子錢,在趙老漢和趙家甸族長的幫助下楊旭來個一刀切,按照這片地界分配平均數,然後加二成,至於農戶的租子原來份額的平均數上減兩成,這一加一減看上去這位楊地主虧的比較多,不管楊大老爺怎麼想,下面一個個開心不行,但是在楊旭自己看來原來本來什麼都沒有,現在平白多了那麼大一攤子的收入那是樂不可支。
當然自己不能偏聽偏信這幫子村頭的話,這幫人你稍微不注意,你就能從中間撈一份錢糧,或者不把減租的事情通知農戶,所以楊大老爺決定,從明天起挨個村子的走訪,然後每個月派人到村子檢視情況,中午特意把這幫人留下來吃了一頓飯,挨個認識了一遍。最後還得由每個村長族長什麼的報告自己村裡的情況,搬走農民的數量,便於補充,除了想安排流民進駐,還得請這些人相互間合作,勻一勻土地耕農的數量,有的村子土地荒廢有的村子還有人沒地種,省得旱的旱死澇得澇死。
好歹自己也是個大地主,自個住的太寒酸也對不起自己的身份不是,中國人重視排場,自己這個小院子也確實對不起自己個的排場,不過村子裡也沒有太大的地方給他建房子,於是楊旭決定再離村不遠的平整的田地裡建自己的宅院,這一下怎麼不得再禍禍三四十畝的田地,但是,楊大老爺,現在有錢,任性!
午飯過後,隊伍該整頓的整頓,缺了七八十人,楊旭宣佈隊伍留下家屬遷往空置的村莊安家,隊伍則進行選拔,最後留下二百五十人,把平時偷奸耍滑的、訓練不認真的、進度慢的刷掉,隨著家屬進村落戶,留下的人成為鄉寧當地團勇每月一兩銀子的月俸,家屬的租子減半,另外二百五十人在十四個村子招募,條件一樣。
這樣條件相當優渥,除了一兩的月俸不說,租子減半,自家就能省下大量的糧食,可以吃飽飯了,五村八莊來了近五百多人,經過挑選省下二百五十人重新組成團勇營,老家丁們繼續任正目也就是班長,原來是隊官的幾個還是隊官,楊旭把照著官樣做出來團勇服發了下來,你還別說,無論是什麼精神抖擻計程車兵穿上這身衣裳,寬大的衣袖,青灰色的大馬褂,中間一個勇字的補子,肥大的箭褲打著綁腿,最後腳下蹬著棉布鞋,顯不出兵味,倒是顯得邋里邋遢。
經過十天的訓練總算把站姿立住了,訓練的頭一個月永遠都是佇列、內務整理,原來的一千多號人的住所改成兵營,被褥枕頭毛巾一用俱全,被子要疊成方塊,內務要放整齊,一切按照自己當兵的來。這時清軍的號角大都是長銅號,楊旭把平陽住汛的長銅號切短了一截,然後仿照後世軍號折出一個圈,上下用拉筘固定,招了一個紅白事吹喇叭的過來吹長短號,基本上模仿後世軍隊的音階!分為起床、集結、前進、停止、衝鋒、撤回、睡覺六種,本來軍號光是戰鬥就是二十六種資訊,但是這幫人連目前的五種都搞不清爽,索性就這六種,每天練習五次,至於軍中禮節方便,也懶得瞎改,直接就是後世我軍軍禮,整齊劃一,威嚴有度。
一個月過後,開始授槍儀式,挑選出訓練前一百名的團勇由楊旭親自授槍,併發放頭一個月的月俸,為了防止意外發生,基本上只有打把的時候才能領到五發子彈,其餘的人使用制式長刀,為此楊旭把三合鎮上的鐵匠高薪請到趙家甸建立鐵匠鋪子,找了幾個壯丁當學徒,專門打造軍用制式兵器,持長刀由劉三炮教授從楊旭那裡學來的“破鋒八式”,使用刺刀的則由楊旭親自教授“軍刀操法”。
每天申時約六點鐘,所有的正目(班長)、隊官,楊旭還要親自教授戰法,主要是隆美爾的《步兵進攻》和解放軍的步兵操典,這兩項幾乎包含了行軍,作戰,駐防,設定工事,警戒等內容,基本上所有人都不識字,楊旭只能儘量的用淺白的語言描繪出來,同時還得教認字,為了激勵學習的熱情,銀彈始終是無往不利的終極殺器。
這時候的軍中伙食以粗細面結合的雜糧為主,菜式基本上就是青菜豬肉作為葷腥,部隊上每個月的伙食費像流走的白花花的銀子一般,著實令人心疼,個人不是國家,想要自己的人手有戰鬥力是一回事,花多少錢又是另一回事,這個時代的人大多數很少吃到肉食,甚至常常飯都吃不飽,到了這裡楊旭起碼一天管三頓,早上的熬粥是小事,棒子碴青菜粥不知多少錢,但是中午的伙食直接關係到士兵一天的大運動量,楊旭在讀書的時候,特別喜歡軍史,尤其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全球殖民活動,幾乎是初中高中世界史的一部分,其中就提到英國在十六世紀儲蓄軍糧的做法,最出名的就是英國的鹹牛肉,1870年祖魯戰爭的英國士兵很多人吃的是1809年生產的鹹牛肉,可見其超長的保質期,味道怎麼樣不是自己關心的,現在人還飯都吃不飽,跟他們說肉好不好吃,不是完全扯淡嘛!這時候農戶連鹽都不敢多放,什麼叫粗茶淡飯,淡就是少鹽少油,不是日後小資社會的養生的少油少鹽,是真的嘴裡淡出鳥來,缺鹽就沒勁,沒辦法長時間的勞作,還會滋生很多疾病。
楊旭的做法就是把豬肉,豬下水等下角料拿大量的鹹鹽研製半個月,使其含有大量的亞硝酸,然後剁碎和玉米麵紅薯粉八角粉等香料用油炒熟,放在木頭製作的方行模具裡,一塊五兩,趁著夏天天熱曬半乾,用油紙一塊一塊分包好,做成“鹹豬肉”!不過可比英國人小氣多了,最起碼英國鹹牛肉都是純牛肉,自己這個三分之二是玉米和紅薯面。楊旭拿一塊咬了一小口,很硬,肉味挺濃的但是太鹹了,有點齁嗓子,這就是另一種“斯帕姆”——美國戰爭午餐肉,不過可比午餐肉鹹多了。趙老漢嘗試著將兩塊“鹹豬肉”放在青菜鍋裡,肉香撲鼻啊,還是不錯的,最起碼不用放鹽了,菜頓時好吃了很多。楊旭高興壞了,卻不知道,等到十幾年後,肉味消退滿嘴的糊麵粉,吃“鹹豬肉”計程車兵詛咒自己的樣子。這種“鹹豬肉”既能補充肉食又能提供鹽分,最令楊旭高興的就是比鮮豬肉價格便宜了三分之一,連鹽錢都省了,這時候就是沒有死豬,有的話楊旭都敢往裡放,邪惡的資本家的表現充分無疑,關於主食就很簡單,北方人面食為主,三分之一的麵粉加上玉米粉和紅薯粉加上少量的鹽,做成直徑15公分左右的鍋盔,這個大小容易攜帶,味道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