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清末惡徒傳> 第一百四十二章 戰事與府試同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二章 戰事與府試同行

五月末的時候正值大清國一衣帶水的鄰邦國內陷入經濟低迷,國內工農業剪刀差的做法危及了國家整體的經濟活力,農業和農民被當成了犧牲品來供養整個國家的工業,整個社會還沒掀起活力,已經暮色沉沉,明治維新以來變革的大車已經拉不動了,日本危機四伏,隨便一個小火苗就能掀起一場革命。

議會正式對伊藤博文的內閣提出不信任案,要求解散內閣重新選舉,伊藤博文也面臨下臺的危機。就在這時,朝鮮向宗主國大清求助的訊息傳到了日本,伊藤內閣趕緊讓駐大清的公使督促大清出兵。浙江布政使發來幾份奏本都是說日本包藏禍心,但是日本依然無恥的表示,“貴政府入朝戡亂,我方樂見其成,並無他意!”慈禧和李鴻章見日本公使就已經這樣表示了,說明胡布政使所說的都是自己一番臆想,胡亂猜測。慈祥為了安胡聘之的心還把日本的公使的保證電報給浙江布政使衙門。這一下胡聘之有些拿不準了,前些日子來的書信,楊旭言之鑿鑿,說日本包藏禍心,言行不一,一時間有些將信將疑。

等到6月6號,葉志超和聶士成率領淮軍約兩千多人從朝鮮牙山登陸,起義軍看到了朝鮮政府的決心也不敢輕舉妄動,只過了三日,日本駐朝鮮公使大鳥圭介以保護僑民讓日本派出先遣隊400多人登陸進入漢城。又過了三天將近800多日本先遣隊又登陸朝鮮進入漢城,氣氛有些緊張。朝鮮的起義軍和朝鮮政府順利簽署了全州協議。

朝鮮政府見合議達成,讓兩國撤軍,袁世凱和日本公使大鳥圭介開始撤軍談判,大鳥圭介口頭上答應撤軍,但是又約定形成書面協議,這時候袁世凱、葉志超和聶士成都感覺不對,一封一封的電報向國內詢問意見,到了6月15號大鳥圭介突然丟擲一份“中日兩國共同協助朝鮮改革內政”的提案。袁世凱傻了,他一直以朝鮮的“太上皇”居高臨下的把持著朝鮮,這一份檔案相當於日本也插手進來了,再說朝鮮改革是朝鮮自己的事情,改不改也是自己說的算,日本這份提案算哪門子事,不僅袁世凱等人反對,朝鮮政府也不幹。

六月十五號,楊旭穿著嶄新的官袍,站在考場前的高臺上,望著四五百的考生在臺下熙熙攘攘的排著麻花般的隊伍。身為主考官首先是立威,身邊的衙役手持鞭子拋了起來,“啪啪啪”凌空三聲,整個場子頓時安靜下來。楊旭輕咳一聲,然後板著臉大聲說道:“今天是諸位登科舉士的第二場應試,本官在這裡預祝各位仕途通達,不過本官可把醜話說在前頭,凡是身上所帶挾抄之物的扔在身旁的空地處,要是被搜撿的軍士抓到了,可是枷三天,杖二十,廢黜學籍,終生不得入仕,諸位想清楚厲害了,現在給諸位一刻鐘的時間,一刻鐘之後軍士點驗。”話音剛落,下面的考生就開始交頭接耳的議論,不一會從人群之中不停的丟擲紙團,布巾,竹籤桶之類的物件,畢竟為了一次童生試就把自己一輩子前程搭在裡面不值得,不過還是不乏有人心懷僥倖心理。

看著時間差不多了,楊旭大喝一聲,“拿好自己的保單,帶好考籃,開始點驗!”這次主考官是自己,副主考官是學政,當天晚上就有很多人到楊旭的府中送禮,楊旭一概推辭,朝廷的掄才大典楊旭是不在乎,可是學官在旁邊看著呢,批改文章都是學政的事情,自己也不好說話。

軍士搜身,兩人一組,一個是衙役常年做這行的,另一個是楊旭的營兵,楊旭可是不放心衙役的做派。搜撿是最沒有尊嚴的一間事情,況且已經初夏了,哪怕是“卵 子”都給你扒開看看,不一會就搜出三個,楊旭大手一揮拉出去,就在考生的眾目睽睽之下,扒下褲子,按到在長凳子上,露出白花花的屁股,衙役左右開弓的掄起板子就打,這一下面子裡子都沒有了,看的考生們尤其那些僥倖的趕緊把身上的小抄扔在地上。

考試一共兩場,第一場為主場,考試也決定著你能不能進一步去太原參加院試的資格,主要考察四書的理解,最後試著作一首五言六韻的試帖詩。第二場為招覆,顧名思義就是考察你的學問是不是和第一場一樣,有沒有找人替考,這次考的是四書裡面的一章,要求文章完整的默寫出來不得增改缺失。

楊旭只要前面露一面下面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巡場幾次,考題是學政臨時出的,學政不是本地人住在府衙就減少了漏題的風險,加上楊旭把府衙軍士換了一遍,基本上可以保證這場考試的公正性。府試錄取五十人,分甲乙兩等,甲等十人,乙等四十人。考完好約定好時間放排。府試沒有“座師”的概念,基本上參加過幾次府試都能考過去,就是眾多學子考試中的一小步,而到了院試就是困難的開始。審驗卷子到最後的錄取謄名幾乎沒有楊旭的什麼事,直到最後把前五十名的卷子拿到楊旭這個主官面前過目一遍,把前十名圈出來,通知衙役發榜。誰家哭誰家笑都與自己無關了,反正是府試今年沒考過,明年再來過嗎,這個比後世高考還輕鬆,一年一回,今年人多,所以顯得錄取率比較低,平陽地處晉西南,讀書的人不多逢人數少的時候才一百多號人,錄取五十那決計是大比例。

考試發榜一切事情都搞定已是六月二十了,估摸著日本快要遞上來“絕交書”了,日本持續增兵到朝鮮已經八千多人了,我軍還是兩千四百多人,袁世凱和聶士成又不是傻子早看穿日本人的陰謀了,拼命發報李中堂詢問對策,打還是撤退,打的話馬上增兵,不打的話趕緊撤退吧,不撤真被日本人包餃子了。李鴻章不願意和日本打仗又不願意失了朝廷的顏面,只是拖著,既不撤軍也不增援。

到了二十二號,日本的公使第一次把絕交書遞給清廷。李鴻章把文書發給英美法俄德等國列強希望他們出來調停,列強們在口頭上訓誡了日本一下,日本的外交反應十分快捷,馬上會見各國公使,說大清對朝鮮虎視眈眈,有可能行吞併之策,一旦朝鮮有難,日本唇亡齒寒呢!列強也不希望大清走列強們的同樣的道路逐漸強大起來,否則大清國這麼大的一個市場就沒了。

日本一開始表現和善,才半個月的光景就變的張牙舞爪起來,光緒和慈禧看過胡聘之的奏本,心中不免忐忑,召集大臣問詢該如何辦理,翁同龢等大臣直接要求增援,此時不能示弱,一旦示弱日本可能追到家門口,其實心底裡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借日本之手削弱淮軍的力量,翁同龢也有自己的一干人馬,但是和淮軍一比就不是個了,所以拼命鼓動動手。但是李鴻章認為還是以和為貴的好,損失的是自己的人馬,減一分自己在朝堂上的聲音就要減弱一分。慈禧也不想打仗,今年馬上就要到自己的六十大壽,妄動刀兵太不吉利了,所以表示先和談吧,這話卻把光緒一派主戰的氣的跳起。

原來已經動搖的浙江布政使胡聘之這下子可確定楊旭的預測了,電報的訊息朝聞夕達,胡聘之一清二楚,所以急奏策略,就是楊旭所提醒的那樣,撤軍駐防到鴨綠江一帶,以河為天險據守,北洋水師撤退到威海衛一帶,使用全面防禦的政策,採用拖字訣,我們不怕拖,但是日本人國內的情況拖不起。但是奏本如石牛入海一般,一點浪花都沒翻出來。

平陽府衙的事務繁雜,除此以外楊旭還得料理一下與當地計程車紳的關係,平陽府地退仕賦閒在家的,楊旭一一登門拜訪,很多街面上府衙的關係一一理順,都是一個不小的活計,更別論自己還得招募士兵組成新的軍營。

糧餉好辦,關鍵是軍事器械,得省裡出面購買,分發到下面,自己算是住汛的營頭,即使自己出錢購買的器械有多少能回到自己的手裡還是個未知數,按理說自己一個文官的同知不應該插手軍務上太多,但是把總趙河實在不行,本來料想招兵是個難題,誰知道在鄉寧一宣傳,聞著景從,自己本來就有近五百號人,現在最多招收四百人,剩下的一百人在平陽附近召,鄉寧人最多熟悉鄉寧的情況,自己還需要熟悉當地狀況的人,還有隱晦的一點就是同一個地方總會抱團,往裡面摻沙子是最好的做法。

現在最好的訊息就是自己養兵自己不用出費用了,一切由平陽府買單,關鍵現在不是收稅的時候,平陽府庫空的都能跑馬了,所以一切靠自己墊付,軍營沒法住得改建,這時候需要的青磚青瓦等物都從趙家甸運輸過來,肉類也從老家購買,一切能進入自己腰包的錢絕不外流。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