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黃金屋線上免費看>科幻靈異>清末惡徒傳> 第一百零七章 胡聘之來信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零七章 胡聘之來信

回到縣裡,眼看著就要過年了,縣衙自然要休班。這時候薛成章拿著 一封信件遞給楊旭,走的是官驛,說明寄信的人 應當是官場中人,楊旭拿起折刀拆開縫線,裡面才是信,裡面的名字是胡萃臣,原來的山西布政使胡聘之,現在不是調任到浙江去了嗎,怎麼想起來給自己 寫信了,兩人從身份地位到學識都不是一條線上的人。

楊旭疑惑開啟信紙,原來上次微服私訪鄉寧,對待大清與日之戰只說強弱沒有深究,胡聘之也覺得楊旭的觀點甚為深刻,尤其當得知這幾個月來,清日關係開始往不好的苗頭髮展,朝鮮內部亂局已現,東學黨自1864年被撲滅以來開始越來越壯大,這一年來竟幾次提出恢復其創始人崔濟愚的名譽,這是個造反的頭頭,朝鮮再腦殘也不會恢復崔濟愚的名聲,東學黨開始醞釀造反的聲勢越來越大,這時候日本政府反而慫恿清軍出兵朝鮮平亂,典型的驅虎吞狼之意,傻子 都能看出來。中日之間在朝鮮的利益對抗的越來越激烈。這才是胡聘之的擔心。

這次的來信就是詢問可有戰勝的機會,楊旭一陣躊躇,尋來薛成章到書房裡給胡聘之寫回信。

中日之間的矛盾不僅是表面國與國的關係,更是日本在經歷痛苦轉型期的政策,眾所周知,工業革命是需要資本的,英國出現“羊吃人”的現象,更是發動無數場殖民戰爭為自己的工業發展提供引擎,同時期的法國德國甚至於俄國莫不是如此,而日本山地眾多,日本的發展也是以工農業剪刀差的模式在發展,典型的以犧牲農民的代價來發展工業,這是最不可取。不僅國內乏力,國際上的列強實行金本位代替銀本位的金融策略,變相的又從日本撈取了大量的資源。而日本迫切的想轉變如今的態勢實行金本位,但是金本位需要大量的資本作為後盾,簡而言之,日本銀根緊張,緊張到生死關鍵時刻遍視如今日本,發展已陷入瓶頸期,最廣大的老百姓食不果腹,造反的火種佈滿日本,光是西曆1892年到西曆1893年之間就發生了一百多起,雖然國家不平靜但是日本已經闖進了現代化工業國的門檻,雖然這個工業國底子很薄,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實力,民族意識覺醒,戰爭動員能力更是大清國所不具備的。反觀我大清國依舊是農業趨向工業的程序開端,我們沒有大規模工業生產的能力,動員能力基本上就是拉壯丁,強行攤派,上下級關係更是權責不明,相互推諉。

日本的財政大量的用於軍事撥款,具訊息稱日本從西曆1890年起軍費佔國家財政收入的六成,這是個瘋狂到任何和平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的舉動,即使英國在英法戰爭在緊張的關鍵軍費支出也只有四成,尤其是日本在西曆1890年後,日本爆發經濟危機,日本掀起了“米騷動”,日本首相山縣有朋在西曆1892年*裸的表示我大清的東北、朝鮮和臺灣是日本生命線,日本具有保護權,戰爭意圖已經十分明確,環視四周,俄國強大若斯,日本只會面對我們。

由於軍費的激增,原本西曆1885年開始的十年擴軍計劃到了92年就已經完成,這時候日本陸軍已經具有63000日軍常備兵力和23萬預備兵力,海軍的總噸位超過我大清的北洋,尤其是速射火炮更是我軍的數倍,到了這一步,日本人手裡的*的光影已是隱約可見,日本政府不發而發,戰爭衝突的腳步已經開動起來了。

反觀我朝的形勢,對視日本的我北洋海軍,自西曆1890年以來,甚少訓練,如今的能力水平不足88年的一半,更是幌談藥事儲備缺失,自光緒十八年北洋海軍上書補充軍火庫,費用二十萬兩白銀,至今我朝都未能應允,我朝視北洋海軍為李傢俬兵,壓根不想過多的撥款。(李鴻章署理直隸大部分的稅收塞進了自家口袋,還拿出千萬兩白銀供給盛懷宣利用官辦身份做生意)自1888年起,我朝未更新一艘軍艦,在這個海軍軍艦更新每三年一輪新技術的狀態下,在日本步步緊跟的狀態下,我水師已經失了兩輪。

海軍不行再說陸軍,淮軍精銳兩萬七千人,輔軍三萬,還有湘軍六千餘駐直隸,可否贏的對戰六萬多人的軍備整齊的日本陸軍?

第一種可能,日軍在朝鮮被我淮軍打敗,日軍海軍勝利,日本擁有制海權,可以將後備軍源陸續開進朝鮮,我軍敗局已定,況且淮軍守的是從朝鮮、遼東、京畿到山東漫長的地域。

第二種可能,日本打敗我軍在朝兵力,趁勢追擊,那遼東就完全掌握在日本的手裡了,日本可以從陸上進攻威懾京畿,或者登陸山東,攻擊海軍駐地,北洋水師休已。

第三種可能,我軍在遼東攔住日軍打成相持階段,我水師幸得上蒼保佑,神威大發使得對日一戰,海軍損失對等,這時候開始各回各家舔舐傷口,以便再戰,日本在西曆1890年就開始自己製造排水量2000多噸的軍艦,而回視我軍依舊是十年前那樣知道三四百噸的炮艇,如此一來勝敗可知。

但是我大清富有四海,兵力二百餘萬,刨去六十萬的綠營,三十萬的名義上的旗兵,和近四十萬的各地住汛勇營,剩下六十萬,(在不吃空餉的情況下的人數)一旦打成持久戰,我軍會不會勝利,我的答案是不會,自發匪以來,軍隊自治,各地方 軍種之間各不隸屬,淮軍取直隸財政施養淮軍,各地方都是類似情形,我損失一分,旁人樂見其成,(這裡楊旭想說朝廷沒敢說,只能讓胡聘之自己體會)那我何必費心勞力。

何況陸軍的物資一直都是大量缺失的狀態,就拿朝鮮駐軍和淮軍來說,每年上奏朝廷補充軍備物資,這都快十年了,愣是沒有齊備過,這還是我軍最精銳的部隊。

即使我地方督撫拳拳愛國之心,我軍大部分的軍力不是在東南就是在西北新疆與俄國對峙,西北兵力跋涉到遼東沒有七八個月來不了,最快的是東南部署的物資和軍隊,自從黃河沖垮運河以來,1855年起我軍開始由河運改為海運,運河大部分已經淤積不便通行,而走海路,日軍掌握制海權。即便我軍陸路運輸,從物資籌備到給養籌備,再奔波入遼,最快半年有餘,半年啊,黃花菜都涼了。

細細的分析出來,楊旭的心理也是涼涼的狀態,信寫道最後其實楊旭想建議快速補充物資打拖延戰,日本國小,時間一長肯定我方在談判上佔優,但是這話沒法說,你能正大光明的說我朝要受到城下之盟,這話說出來小心別人弄死你。楊旭在信上說明日本的優勢,又說了日本的劣勢,至於我大清,都不必明說,胡聘之歷經管理過三省之地,從內陸到沿海,他比誰都清楚。

薛成章寫的大汗淋漓,不是累的是嚇得,驚顫的說道:“難道今年我朝就過不去了。”

楊旭笑著寬慰他,“即使甲午戰敗,什麼日子改過還得過,估計老佛爺過得更滋潤也說不定。”甲午賠款賠的都是地方收入,很多收入都是進了地方督撫的口袋培養自己的勢力,甲午戰爭其實奪取了地方的很多財權,若非不是如此,在慈禧死後,朝廷也不敢搞皇族內閣,甚至用滿人奪取地方漢人督撫權力,漢人督撫一害怕,手腳一動,整個大清就崩塌了。

自己的話語很多地方不乏粗鄙之處,薛成章還得重頭修改一遍,把不該說的,修飾一下語言。

官驛與民間的傳信方式,無論是效率還是準確度上高了數十倍的等級,可以說在沒有電報的年代,這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傳遞信件的方式,有縫線和印泥就避免途中被開啟的風險,不過路途遙遠,這封信到了胡聘之手裡已是農曆一月底的事情了。

胡聘之是所有封疆大吏的漢臣中,慈禧最看重也是最喜歡的一位,究其原因莫不是胡聘之是一位能臣,同時不貪權,不培養親朋黨羽,最重要的沒有同時期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那樣收攏地方財政養著自己的軍隊的同時還培養自己的“皇商”隊伍。在此時尤其難能可貴,所以對於胡聘之,慈禧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其實胡聘之就是遵循上千年來作為臣子的職責,為國盡忠體恤地方。

胡聘之在細細的研讀楊旭的來信後憂心忡忡,重新修飾一番加上自己的理念,上書朝廷,這個已是後話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