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還在繼續,大家提出的策略很多,但每一種策略其實都集中在同一個思路上,那就是,重火力摧毀。
這的確是城市作戰中最常見的思路,要不然,也不會出現李梅火攻、小男孩燒烤之類頗為極端的戰例。
使用“非接觸”的手段殺傷敵有生力量,在確認安全之後再派輕步兵進入收尾,這無疑是最安全的手段。
但,最安全,並不意味著最常用。
因為這一類手段,對裝備水平、火力飽和度的要求太高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城市作戰還是會以按部就班的方式進行下去。
而一般來說,這種方式包括幾步。
首先以優勢兵力切斷並孤立目標城市的對外聯絡。
隨後,掃清目標城市外圍,並建立可靠的攻擊出發陣地。
緊接著,有目的地奪取目標城市的要點,達成城市與敵軍後方部隊分割。
最後,集中優勢兵力逐步殲滅被分割的殘餘敵軍。
按道理來講,陳沉也是可以這麼大的。
因為,敵人的數量雖然多,武裝水平雖然高,但由於絕大部分武裝人員都是傭兵,所以戰鬥意志不可能太強。
但問題是,他手中可以調配的人手實在太少了,在無法形成有效合圍的情況下,敵人閃轉騰挪的餘地比己方要大太多。
到時候,被“集中優勢兵力殲滅”的就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了.
陳沉眉頭緊皺,他真的開始認真考慮隊員說的“搞一車硝銨把目標區域炸成碎片”的方案了。
但無論是原料採購、炸藥製造還是爆炸物投送,都是一個相當難搞的問題。
實在不行,調人吧。
從勐卡過來太遠,但如果從彭德仁手裡調點人,理論上還是不難的。
雖然這些人缺少城市作戰經驗、也缺乏基本的作戰素質,但用來填線,還是能發揮不小的作用。
可是——
等等。
如果自己只是需要填線的炮灰的話,為什麼一定要用人去填呢?
炮灰真正的作用,是消耗敵人的火力資源,迫使敵人調動人手去處理,從而打破雙方在小區域的力量對比,讓指揮官能夠輕鬆分割戰場,在區域性形成多打少、優打劣的局面。
所以理論上說,只要能達到同樣的目標,炮灰的使用就算是合格了。
而在城市作戰中,尤其是現代化的城市作戰中,達到相同目的的裝備和戰術還是很多的。
其中,無人裝置就是最典型的場景,但除了無人裝備之外,重火力壓制、空中單位警戒、全面電磁干擾等等戰術也相當有效。
東風兵團當然是沒有這些東西的,但毫無疑問,東風兵團可以使用平替版戰術。
陳沉再次看向了作戰地圖,開始從另一個角度仔細研究目標區域的地形。
暗影兵團所控制的建築區是一個長大約兩百米,寬大約150米的梯形,四周被城市主幹道環繞,中間也有三條道路貫穿,將整片區域自西向東分割成了三片矩形防守區。
理論上來說,無論己方從哪個方向發起進攻,對方都可以藉助城市道路快速轉移,然後依託密集的建築組織起有效防守。
但如果,己方能使用某種手段消除對方的快速支援能力呢?
不需要打斷太久,只需要拖住幾分鐘,己方的20人小隊就可以在面積急劇縮小的城市區域完成快速突破,優先打掉一個區域,佔據有利地形之後形成作戰出發陣地,然後再依託火力優勢逐步蠶食,一點點把整片區域吞掉。
這絕對不會是什麼難事。
地圖上,最東側的區域內只有12棟建築,其中有5棟還是普通的磚木結構,都不需要突破,1發鋁熱手雷就可以完成清掃了。
另外7棟建築鋼筋混凝土結構,可以使用雲爆彈對其中兩棟重點建築進行爆破,另使用小隊CQB戰術清掃其餘建築。
人數上,剛剛好足夠對所有建築同步發起進攻,不存在被圍攻、或是腹背受敵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