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響午時分。
有家藥堂的大門口甚是熱鬧,乃是峰華山下,鎮子上一家最大的藥堂。
只是何謂有家藥堂?這說起來不過是因為這家藥堂的掌櫃,名叫晴有家。
所以,便名為“有家藥堂”。
“晴大夫,俺娘這是怎麼了,辰時吃完飯以後到現在就一直肚子痛。”
一位青壯的樵夫腰間別著柴刀,他緊緊抓著晴大夫的手繼續言道:“而且來來回回,這都上了十來趟茅廁了,晴大夫你可給說說這到底是怎麼了啊!”
晴有家是本地最有名的醫者,周邊的百姓無論大小病症,他們都會到這有家藥堂來問診抓藥,因為他醫術高超。
行醫數十載,可謂經驗豐富,所以這十里八村的人只信得過這個晴大夫。
尤其這數年來,不知是何原因,凡是別的醫者看不了的病,只要到了他這三兩日便藥到病除,可真是妙手回春。
而且,遇到重症者,別的醫者他們只按部就班,以尋常法子開方救治,往往無濟於事不說,甚至還耽誤病情。
可這晴有家卻不一樣,別人不敢開的方子他總是經過反覆研究斟酌,在確定方子可行之後,方對患者開方用藥。
所選用的藥材,那也都是些普通醫者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無名藥草。
“大娘,您得配合一下,先張開嘴巴將舌頭微微伸出舌尖來即可。”只見晴有家讓那樵夫年邁的老母親張開嘴巴。
他看了看舌頭,此時老人家稍微咳嗽了兩聲後,他繼續言道:“好了,舌苔表面還算正常,應該是沒什麼大礙。”
晴有家鬆了口氣,然後接著問了些關於日常飲食,以及相關的一些問題。
“麻煩您再將手腕伸出來,還得切下脈象,以確保萬無一失。”晴有家言道。
晴有家切脈的方式與一般醫者也有所不同,別的醫者大多是用食指和中指來為患者切脈,可他卻也是有所不同。
“大娘,您這動脈較為微弱。”晴有家用小指尖摁著老人家的手腕,凝神靜氣地說道:“不過還算平穩,這上了年紀的人血氣遊走幅度不大很正常,大娘不必過於擔憂,您就是受了些風寒,加上辰時吃壞了東西,所以才會腹瀉不止。”
古代,身為一名合格的醫者,具備四門基本功課,乃是行醫者必須知曉且熟練掌握,及擅用的四種診斷方法。
這四門分別為望、聞、問、切。
其一、何為,“望診”。
指觀察一個人的氣色,這是對患者的神、色、形、態及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此可以看出體內是否病變。
其二、何為,“聞診”。
這個說的,乃是聽聲音、聞氣味兩個方面,主要透過聽患者言語之間氣息的或高或低,或強或弱,或緩或急等這些微妙的變化,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其三、何為,“問診”。
這指的是向患者詢問症狀,從而可以瞭解患者,包括平常吃了什麼,又或者是喝了些什麼,以及包括之前有沒有過別的病症,或是患者的喜惡等情況。
那麼何為,“切”。
指切脈,其實說的就是把脈,醫者將手指按住患者手腕動脈處。
如此可以體察到脈象之變化,在於辨別臟腑功能的盛衰,亦或是以此判斷精氣血津虛滯的一種方法。
通常來講正常人的脈象,乃一息搏動四至五次,不浮不沉,不遲不數,從容和緩,柔和有力,流利均勻,並且節律一致,此謂之為平脈。
晴有家,他為老人家看病,運用的正是以上這四種診斷方法。
“這樣,我開個方子。”晴有家說罷取出紙筆開了烏梅,以及甘草等藥材。
烏梅其實也是一味中藥,用於止瀉再好不過,而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等功效。
“二郎,你且去藥堂的櫃檯上。”晴有家將方子交到樵夫手中,捋了捋鬍鬚繼續言道:“拿著方子讓夥計抓藥吧!”
這樵夫接過方子倒著看,斗大的字不認識兩個,罷了索性攙扶著老母親往櫃檯的方向走去,不便打擾人晴大夫。
“夥計,夥計。”樵夫來到櫃檯前將方子擲在了櫃檯上,繼續言道:“晴大夫給開的方子,有勞夥計你給抓下藥。”
櫃檯裡面有一少年,此刻正面對著抽屜在那搗騰,翻來翻去也不知道在搞些什麼,完全沒有聽到樵夫的吆喝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