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地近西戎,風俗勁勇,民皆習戰。
自商鞅變法,秦人以耕戰為本,遺風流披,影響深遠。
形成了與東部地區迥然相異的社會風尚。
秦漢時即有“關東出相,關西出將”的說法,且異常嚴重。
曹操雖然忌憚關西諸將,但對於他們的政治鬥爭經驗一點都不在意。
都是一幫恃勇的莽夫罷了,處理起來有些棘手,但也沒有太過麻煩。
所以諸葛亮才會打涼州的想法,將為兵之膽也。
到時候大量吸收涼州的將領與士卒,鐵定能形成一股戰力。
再有了益州糧草的供給,兵發關中,配合襄陽上將,進攻宛洛,大業可期。
曹操想要蠶食周邊州郡,諸葛亮也是這般打算。
河北自戰國時起便一直是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前沿重地。
河北勁悍習戰民風的形成與這一點有很大關係。
自趙武靈王改制,胡服騎射,河北精兵,為天下雄。
另一方面,生活於馬背上的民族,男子皆精於騎射,是天生的戰士,平時遊牧馳獵,戰時出征打仗。
那些人據塞內的遊牧民族大都能夠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
這樣,新興民族初起的銳氣、遊牧民族宜於征戰的天性和對於漢族先進文化的接受。
如今的河北有很多士卒,都是臣服的遊牧民族組成。
曹老闆的軍隊裡不缺這樣的人,特別是北征烏桓以後,俘虜了許多異族士卒,用以擴充軍隊。
似這樣的人,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也俘虜了不少。
諸葛亮收歸心神,想那些倒是有些遠了,莫不如還是多想一想江東與巴蜀之地。
這才是下一階段的重點目標。
至於北伐中原,沒有得到益州之前,是動不了手的。
東南地區民風勁勇好武,特別是淮南一帶,為歷代流民遷徙往來之地。
流民多結族而行,習於戰亂,顛沛流離中,組成武裝以自保。
喬遷政權本身是為強敵所逼、被迫遷徙的產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進取的特性。
所以在對外戰爭當中,打不過就投降,亦或者得過且過都是十分正常的。
諸葛亮也理解為何許多江東文臣武將都主張投降,打不過終究還會損失世家實力。
而且荊州主動投降的那些人,都得了曹操的重賞,更是給了他們榜樣。
諸葛亮嘆了口氣,但願江東之主孫仲謀對於中原有進取心,不要偏安一隅。中文網首發
關平也嘆了口氣,就算入主川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巴蜀的政權也大多是客籍軍團所建立的,客籍軍團是割據巴蜀的扛把子主要依靠力量。
但客籍軍團與本地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一些矛盾,更是歷代霸蜀當家人一直面臨的突出問題。
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會消耗川中政治內部力量。
此外,川蜀優越的地理條件使歷代據蜀者易於養成一種政治上的盆地心態。
安於偏霸,安於割據,不思進取,與東南差不多一樣。
自古以來,從川蜀或者東南一統天下成大業者,著實是讓人撓頭,湊不出來三個人。
不是哪一個大業繼承人,都會有著父輩的雄心壯志的。
諸葛亮的應對方法便是,掌握大方向的幾乎全都是荊州人士,免得本地世家把持朝政,不思進取。
“看來我軍要長期在襄陽與宛城的曹軍進行對峙了,不過與我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