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金棕櫚,給楷歌導演的職業生涯鍍上了一層金身,僅憑這座獎盃,楷歌導演就能留名中國電影史。
有人說過一句非常惡毒但好像又有幾分道理的話:“楷歌導演如果拍完《霸王別姬》就去世,那他將是無可爭議的華語第一導演。”
如果去看楷歌導演的處女作《黃土地》,相信很多人都會一致認為此片的導演是一位天才。
儘管很多專業人士詬病《黃土地》的鏡頭語言是日式的,但試問他那一代導演誰沒受黑澤明、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的影響?
鏡頭語言的創新在40年前就幾乎陷入了停滯,全世界都這樣。
致敬或者沿用前輩的技巧並不可恥,要看導演會不會用,用出來的效果怎麼樣。
當年32歲的陳楷歌無疑是成功的,《黃土地》也確實為華語影壇帶來全新的面貌。
80年代出生,90年代成長,世紀初開始學電影的張元君這一代電影人,很自然地學過陳楷歌的電影,也自然會尊重他。
但是,也正因為陳楷歌的作品貫穿他們的電影學習生涯,所以,張元君真的想不明白哪裡出了問題,會讓陳楷歌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在《黃土地》裡,陳楷歌充滿了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對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同情和悲憫,可是看看陳楷歌進入新世紀以後的片子,你真的很難想象《無極》的導演同時也是《黃土地》和《霸王別姬》的導演。
導演水平下降和創作精力的衰弱似乎不足以解釋這種變化。
因為陳楷歌電影前後的價值觀都變了!
好像進入新世紀後,陳楷歌自己都不相信他以前的電影價值體系了。
但是,陳楷歌對藝術的敏感,以及他電影中透露出的藝術感,依然是值得稱道的。
甚至可以說,除了王佳衛,在電影“藝術性”上,華語導演依然沒人比得過陳楷歌——他知道在鏡頭裡什麼是美的,也知道如何表現這種美。
但陳楷歌在新世紀後把他的藝術性用錯了地方。
張元君並不十分相信在《霸王別姬》後,因為楷歌導演的膨脹和目中無人鬧的團隊分崩離析,才導致他水平下降的說法。
肯定有這個原因在,但主要原因應該還在導演本人身上。
在那個時間為華語影壇拿下金棕櫚,膨脹是在所難免也是能夠理解的,張元君三金封帝后,也覺得自己天下第一。
但膨脹過後呢?
從張元君和陳楷歌有限的幾次接觸來看,陳楷歌絕對不是那種目中無人的導演。
他很謙遜,彬彬有禮,對他人的成就和貢獻不吝讚美,對電影他依然敏感。
他曾經當面誇過張元君的表演:“好,於無聲處聽驚雷,演員和角色合二為一,表演這個事兒,你已經到了化境。我們以後多多探討,有機會一起合作。”
當然,張元君這麼為陳楷歌說話,並不是因為對方誇過他。
而是張元君依然對這位曾經拍出過中國最好的電影的導演,抱有期待,期待他能再一次震撼影壇。
楷歌導演今年才63歲,正是一個導演創作慾望最旺盛,思想最成熟的時候。
可是,這《道士下山》……
張元君抽空去看了,半部好片,這部電影野心非常大。
電影主題在一開始就借老道之口點明:“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
但這個主題太大太玄,很不好拍。
陳楷歌對這個故事的本意應該是小道士下山歷經繁華然後“不改初衷”,最後落腳在釋然和徹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