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年是小鮮肉風氣最盛的時候。
那時候瘋狂到什麼程度?那幾個頂流小鮮肉,名字只要出現在主演名單裡,就有下游投資方溢價收購投資。
轉三四次手都有人接盤。
劇本沒有,但只要談好了小鮮肉主演,就能拉到投資。
投資人也不看劇本,不看班底,只要有那幾個人的名字在,就給錢,而且很捨得給錢。
一億片酬?照樣給!
就是這麼瘋狂,就是這麼不講道理。
這股風潮來的很快,快到很多前輩藝人都招架不住。
張元君的片酬在這之前就已經是圈內最高了,雖是一片一議,但市場和投資人都認可他的片酬,張元君14年拍《尋龍訣》時,因劇組超時,又續簽了合同,張元君片酬共收入4700萬。
5000萬在當時已經是天花板了,不是不能繼續往上報,是再高了就失去實際意義了,你可以報一億,但市場的體量和認可度還沒到一億。
張元君的團隊也認為5000萬是一個比較符合張元君實力和影響力,也是目前這個市場能接受的數字。
但當得知吳簽報價最低7000萬,鹿寒一部電視劇要價1億後,張元君的團隊都傻了。
我報5000萬是因為我是三金大滿貫影帝,出道十餘年無一部爛片,積攢了十幾年的票房和觀眾口碑,贏得了投資方的信任。
你憑什麼敢報這麼多?
張元君團隊的反應是個典型例子。
小鮮肉風潮下,圈內很多演員都不理解投資人為什麼願意給他們那麼高的酬勞。
很多人看不開,很多人不爽,所以這兩年一直都有人批評小鮮肉片酬拿的太高。
批評行業不正之風,但裡面確實也參雜了一絲嫉妒——為什麼我拿不到這麼多錢。
如今,暑期檔成績不佳,小鮮肉們自然要被拉出來鞭打。
儘管很多時候都說相信觀眾,相信市場。
但摸著良心說,業內很多人在心底也怨恨過觀眾:“你為什麼要看這種東西!你知道他演的垃圾,你為什麼還要去看!你不去看,他賺不到錢,他不就不會拍這種垃圾片了!”
但很多人沒馮曉剛的勇氣,他們不敢罵觀眾垃圾,不敢說觀眾的審美很差。
張元君有時候也會覺得是觀眾的低階審美造成了扭曲的市場,但他也沒勇氣去罵觀眾。
他更多的是冷漠。
冷漠的背後是他的驕傲,他不認為吳籤之流可稱是演員,儘管他們表面上幹著演員的活兒。
他們不算演員,跟自己不是一個行當,所以他們拿多少錢是生是死,都不關他的事。
遇到了,對方客氣地打個招呼,自己接著就是,想一起合作?不好意思,張元君有權拒絕他們,而且他在資方那邊說話也算管用。
相信小鮮肉的團隊們也知道自己根本融不進,也不需要融進演員圈,所以他們也不會想著跟演員們一起玩。
他們有自己的圈子。
以下演員中,與其他人不同的是:
張元君、夏宇、袁全、鞏麗、吳籤。
很好選吧。
張元君並沒有參與到這一次的的小鮮肉批判大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