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君從魔都演出回來後,就和《救贖》劇組在京城匯合,舉行了電影首映禮,為11號的正式上映做準備。
…………
市場證明,在失去政策保護後,《建黨偉業》無法復刻《建國大業》的成功。
《終結者2》和《奇異博士》的成績都很好,《建黨偉業》首日只有4000餘萬的成績。
各領導部門對主旋律電影的定位很複雜。
文宣部門覺得,建國三部曲是獻禮電影,演員們也不要片酬,所以電影不應該以市場效應為第一追求。
但電影部門,主要是局裡和承製單位中影,又覺得既然建國三部曲選擇全明星主演陣容,就應該賣票房,如果只是要起宣傳作用,那不如拍完就往數字院線和農村院線扔好了,幹嗎要公映。
電影局和中影認為,票房是觀眾認可度的一個重要體現,《建國大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就說明觀眾能接受主旋律大片,這條路沒有走錯,關鍵是要怎麼走。
當然,總局和中影也認可建國三部曲賠錢也要做,但賺票房誰會不想呢。
《建黨偉業》的失敗,並不意味主旋律大片的失敗,這條路是韓董走出來的,目前來看這條路沒什麼問題。
中影自己也在嘗試讓主旋律大片更接近市場,所以將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建軍大業》交給了體制外的伯納和劉韋強導演。
依然是全明星陣容,但在演員選擇上,中影放權給伯納和劉韋強,所以他們選出了歐毫、劉浩然、馬天雨、張亦興等人。
電影正在收尾,本月能結束全部拍攝,明年上映,看看效果。
另一方面,領導部門其實注意到了《湄公河行動》。
他們看到了《湄公河行動》的潛力,撇開那場意外不談,電影被認為能衝擊十億。
再加上這兩年《智取威虎山》和《戰狼》的成功,中影有關領導意識到,主旋律大片應該更加開放,更加市場化。
以前民營製片公司不碰主旋律大片,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炮火兵器等太貴了,一般電影公司根本拍不起主旋律戰爭大片。
但隨著熱錢的湧入,有人嗅到了主旋律電影這塊肉,其實也不算主動選擇主旋律,拿了這麼多錢,總要花掉,一般的劇情片花錢能力一般,所以電影公司自熱就盯上了炮火連天的主旋律電影。
雖然目前來說,主旋律大片依然缺乏一個標誌性榜樣,但做電影有時候就是這樣,就看你敢不敢下注。
但目前來說,演員們好像還不太相信主旋律大片這一塊。
《戰狼2》籌備時找不到青年演員願意跟去非洲,《紅海行動》更是找了一群三線演員。
同時,就有個問題了。
軍事題材是主旋律,那反應現實,關照國計民生的片子算不算主旋律?
要張元君說,肯定算!
但喇董說不算,《藥神》被歸到現實主義文藝片,就沒拿到政府的文化藝術創作扶持,血虧兩百多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