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華藝在內,很多公司老總自問出的價格已經很高了,其中有一部份自然要進入張元君的私人腰包,這是行業規矩。
但他們不明白,張元君為什麼一直撐著就是不肯點頭。
娛樂圈能上牌桌的就那麼幾位,王忠磊在澳洲和張元君談合作的訊息沒兩天就傳到了各家老總耳朵裡。
各家老總紛紛罵華藝老狐狸,偷偷摸摸打聽到張元君的下落想吃獨食,也不怕撐死。
正當各家老總也準備飛往澳洲見張元君時,王忠磊和張元君前後腳回國了。
王忠磊前一天到,張元君第二天落地。
戛納電影節16號開幕,張元君14號就要飛,留給國內老總的時間沒那麼多了。
張元君在戛納的時間早就被塞滿了,根本沒時間跟國內老總們談生意。
他們也更願意跟張元君談,畢竟有人情在,而不想跟《飢餓遊戲》系列的美國製片人談。
張元君回到國內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國產電影崩潰”。
五一檔太慘了!
除了《黃金大劫案》成功破億,其他兩部電影全面失守。
但就算是《黃金大劫案》,也遭遇了寧昊從影以來最大的差評。
觀眾不接受這樣的電影出自寧昊之手:“如果這片子是新人導演拍的,我會給7分,但寧昊拍這種片子我只能給5分。”
“鬧劇,我還是繼續期待《無人區》吧。”
但其實《黃金大劫案》整體依然是超出及格線以上的喜劇片。
大船的肆虐,再加上國產片五一檔的潰敗,讓國內影人疾呼政策保護,不能讓國產片被好萊塢沖垮。
他們對今年2月份剛簽署的《中美電影備忘錄》視而不見,還想躲在政策的保護下。
這些跳樑小醜並沒有翻出浪花。
其實觀眾對看國產片還是看進口片沒那麼在意,在消費端而言,只要是在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裡,消費者有權自由選擇商品,廠家用民族情感捆綁消費者無疑是流氓行為。
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很多觀眾在五一檔的潰敗下分外想念張元君:
“黃博輸了,內地只剩張元君了。”
目前內地最有票房號召力的演員就是黃博和張元君。
但其實黃博沒輸,《殺生》註定大賣不了,這跟誰演牛結實沒關係,而且黃博的牛結實演的非常好。
單單一兩部電影的票房失利不足以判一個演員號召力的生死。
“黃博和張元君這兩年跟商量好似的,都演文藝片去了。”天地良心,《龍門飛甲》大賣就在去年啊。
但觀眾不管,觀眾就喜歡看大明星拍大片。
看到這種評論,張元君還挺得意,原來觀眾對他這麼期待呢。
對國內這種絕望情緒火上澆油的,是《復仇者聯盟》。
漫威統治全球的時代來了。
《復仇者聯盟》在北美亂殺,午夜場1870萬,開畫首日突破8000萬,是漫改電影午夜場、首日成績的最佳表現。
8000萬美元首日成績也讓《復聯》成功躋身影史第二,僅次於去年暑假的《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下)》的9100萬美元。
港島先映,其單片票房佔全日總票房9成,可以理解為,全港的電影院都在放這部電影。
登陸內地,影迷們幾乎把國內所有的零點首映場擠爆,上座率近乎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