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君先帶他簡單參觀了自己的房子,拉拉閒話。
“前面是花園,後面是池塘。”張元君道,“現在還不是季節,等開春回暖了,前後院會比較好看。”
“你會弄些花花草草嗎?”
“不會,這些都是藝菲和她媽媽種的。後面池塘我會放點魚苗進去,沒事也拋兩杆。”張元君笑道。
把陳青松帶上樓,兩人走進書房。
張元君的書房不大,但陳青松一看就知道張元君是會看書的人。
“早就聽說你寫的一手好字,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虛傳。”陳青松看了張元君的字,誇道。
“陳老師,我們開始吧。”小趙在一旁提醒他。
“好。”陳青松笑笑,和張元君相對而坐,開始自己的採訪。
“我們這期是奧斯卡專題。你對今年的奧斯卡的預測是什麼?先從你最瞭解的表演獎開始,你認為誰會拿影帝。”
張元君看了看手裡的資料,笑道:“毫無疑問,《藝術家》。”
“為什麼?很多人說它不合時宜。”
“《藝術家》這部電影不合時宜,但讓·杜雅爾丹的表演讓人信服。”
“你覺得表演的最高標準是讓觀眾信服嗎?”陳青松由此引申。
“當然。”張元君肯定道,“從來都是。”
“你覺得當代最好的演員是誰?”
張元君沉吟了一會兒,才說:“從技法上說,無疑是丹尼爾·戴·劉易斯。我很期待他今年的《林肯》。”
陳青松笑笑,似乎很認同張元君的看法,但他想拱火:“國內呢?國內最好的演員你認為是誰?”
張元君不接招:“我很喜歡鞏麗和周訊的表演。”
兩人就奧斯卡接著往下聊,張元君後又預測了最佳外語片將歸屬伊朗電影《一次別離》:“那部電影我看了,應該是近兩三年我看過的最好的外語片。我是評委我會給它投票。”
“國產影片衝奧屢屢失敗,你覺得問題出在哪兒?”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10年後問,那就不是個問題,但如果是現在問,那就很有必要回答。
陳青松明顯想把張元君往體制批判的方向帶:“跟選送機制有關嗎?”
但張元君卻沒有順著他的話走:“沒太大關係。”
“哦?為什麼這麼說?”陳青松自己的觀點就是跟評選機制有關。
“因為就算沒評選,國產影片也拿不了奧斯卡,最多混個提名。”
“為什麼?意識形態嗎?”他們可愛聊這個了。
“藝術可以純粹,但藝術評選很難純粹,背後有經濟賬,也有政治賬。”張元君就是不直接回答陳青松的提問。
“李鞍是例外嗎?”
“李鞍是好萊塢導演。”張元君只能說到這裡。
陳青松算是看出來了,眼前這小子是反奧斯卡的,但他偏要勉強:“你對奧斯卡是什麼想法?”
張元君笑道:“我要說不想拿,那肯定是假話,說想要又成了個笑話。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嗯。”
100分鐘的時間到了。陳青松覺得張元君狡猾得不像個27歲的青年演員,怎麼下套就是不往裡鑽,不過今天的採訪還是有收穫的,至少知道張元君其實不太看得上奧斯卡,有這個他就可以發揮出一篇千字文稿。
張元君送他到門口,陳青松告辭,兩人握別。
昨晚加班10點才回來寫了一點,今天上班工作都不做先摸魚寫完這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