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欣抱著疑問,看向旁邊的另一個展牌!
上面用卡通漫畫的形畫著幾個小人,分別說著不同的觀點。
“自然界是很強大的,別太自作多情,我們對自然造成不了多大影響。”
“科技早晚會發明新東西解決這個問題的!就算我們減少20%、30%塑膠的使用,海里的鯨豚就不會死了嗎?”
“我們普通人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這種事應該是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考慮的,別人沒做好不干我的事情。”
“只要把塑膠回收就萬事大吉。”
要處理這個問題並不容易,所以我們經常把頭埋在沙子裡,假裝問題不存在,甚至想出各種蹩腳的理由來敷衍自己。
大自然的適應能力當然很強,但也是有極限的,而人類做的事情早已經突破這個極限了。
科技的發展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甚至會帶來新的問題,就像是塑膠。科技沒辦法調節全球的氣候,也沒法阻止數百萬噸的塑膠在海里被動物吃掉,釋放出有毒物質。
科學家就算發出警告,但是這種警告有多被重視?現在還有很多人覺得全球變暖是陰謀論呢……而政府做事也有個輕重緩急,建設、發展、教育,這些事情都很值得去做,環境排在第幾位?環境問題不是優先考慮的事項。
至於回收,現在世界範圍內,真正被回收利用的塑膠,只有10%左右,有40%的塑膠都是不易回收的。廢棄物的收集、分類、處理和再利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回收也不是變魔術,把塑膠放到回收站,就會變成一個新的塑膠包裝,不需要任何成本,依然要消耗水和能源,而且無法無限次的重複利用。
就算有回收系統,還是會有很多塑膠製品流落在外,比如隨風飄走,最後流入海洋。
我們可以做的事情:
1.思考,平時購物的時候,通常都是考慮產品本身,現在可以想想,是不是真的需要這個東西,有沒有對環境更友好的替代品?企業只有在感受到消費者有所需求的時候,才會做出改變。
2.拒絕不必要的物品,減少塑膠的使用。各種一次性的東西,比如吸管,少了吸管真就不能喝飲料了嗎?出門喝水自己帶個水杯,去超市購物,自己準備個手提袋,或者上次購物的塑膠袋這次繼續用。
去吃堂食,減少叫外賣,或者至少自己備個筷子勺子,標註不需要餐具。自己的餐具比起一次性的不是乾淨又衛生。
海灘上牙刷也是很常見,數量極多的垃圾,隨著時間推移,會變成成千上萬的小碎片。下次買牙刷的時候,可以考慮一下可降解的竹牙刷,或者是更換刷頭不換柄的牙刷,也能減少一部分塑膠。
這些都是身為普通人能做到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有這種意識,可以減少很多塑膠垃圾。
3.修理,破了的衣服、玩具,壞掉的手機,可以考慮修理一下,延長使用的壽命,不用直接去買個新的。以前的衣服那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不過現在物質水平豐富,想找個補衣服的店估計都不容易。可能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以後這種風氣會慢慢找回來。
4.再利用,現在很多二手網站,比如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原價160的書,二手價只要60,這不香嗎?看完的書還可以再賣掉回血。
至於回收,最重要的其實是前幾個步驟,從根源上減少塑膠垃圾產生,回收是最後的選擇,前面也說了回收存在的種種難題。
我們對於環境的行為,會隨著意識的增強而不斷改變。以前大家闖紅燈,隨地大小便,勸酒都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的,現在這些行為雖然沒有絕跡,但是也收斂了很多。
展牌上舉了不少具體的例子,而且都是普通人可以做的。
眾人看完展牌,都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