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前期就這點好,皇帝的權威是真的大。
宣、英、代、憲連續四代帝王,其中有三位換了皇后,完全沒人管。
宣宗殺漢王時,漢王九子直接‘與父同死’,再加上漢王妃和眾姬妾,一天之內,闔家團圓,絲毫不拖泥帶水,也完全沒人管沒人問。
如今的大臣也是一樣,既然皇帝非要給自己的姐姐報仇,那報就報吧,也沒人反對。
所以朱祁鈺望著眾人,也很尷尬。自己說半天,誰也不反對。要凌遲一個駙馬,竟然所有人都無動於衷。
於是乎,朱祁鈺趁眾人發呆之際,醞釀了一番感情,然後就開始哭。
一邊哭一邊訴說自己的委屈和喪子喪女之痛,說完自己,再繼續哭訴胡皇后的冤屈。
陳循等人越聽越迷糊,皇帝一向剛強堅毅,不像是感情脆弱之人。好吧,皇帝死了一子二女,心中悲傷,自己哭自己的悲慘遭遇大家還能理解。
但是皇帝對胡皇后如此有真情實感嗎?至於聲淚俱下,為胡皇后也哭得如此傷心?
大臣們紛紛出言勸慰,好容易才使皇帝止住眼淚。
眾人剛要舒口氣,朱祁鈺卻丟擲了自己的真正訴求:“朕以前年輕,不知人情悲苦。如今經歷了子女盡喪之痛,才能理解當年母后那種絕望。
先是朕的二姐永清公主早夭,後是太皇太后薨逝,母后與長姐無人庇護,導致短短三月後,長姐順德公主被人暗害。
母后當時孤立無援、舉世皆敵,大明上下無一忠臣義士。又過了不到九個月,母后抑鬱而終,逆臣禮部尚書胡濙,以嬪御之禮葬母后於金山,堂堂皇后,祭祀竟絕。
此間絕望,如今朕感同身受。逆臣之不忠,朕深為憤慨。
所以朕意已決,要將自己過繼到母后名下,以使母后得以延續香火,永受祭祀。”
朱祁鈺還沒有現在就廢掉孫氏的想法,所以說法中給孫氏留了面子。以嬪御之禮安葬胡皇后的罪過,暫時讓當時的禮部尚書胡濙一個人承擔了。
眾人的反應也是各異,何宜、黃溥不動聲色,老神在在地杵在那裡,就好像什麼都沒聽到一樣。
王文、江淵、羅通、何文淵先是驚訝,既而是欣喜。
陳循、周忱、俞士悅則先是錯愕,而後是釋然。
三種不同的反應,代表了這些親信大臣的鐵桿程度。
何宜、黃溥最鐵桿,早早就知道皇帝的謀劃。
王文、江淵、羅通、何文淵心態十分堅決,都是準備跟著皇帝一條路走到黑的。要麼成功,位極人臣;要麼失敗,充軍流放。走到今天這一步,四人已經回不了頭了,也不打算回頭。
這四人現在唯一關心的事情,就是齊王妃什麼時候能生出兒子來。只要皇帝有了嫡子,大家就可以開始籌劃改易太子了。
雖然這次郕王府的變故,導致皇帝一個子女都沒了。但畢竟皇帝已經證明了自己的生育能力,四人對皇帝在幾年之內生下嫡子的信心還是非常充足的。
至於皇帝認在胡皇后名下,只要能真的做成,那後面可就有得瞧了。
一旦皇帝成為胡皇后之子,後面降低太上皇一脈的正統性,改易太子,就變得容易多了。
所以在短暫的驚訝過後,王文等人便決定堅決地支援皇帝去爭奪嫡子之位。
陳循、周忱、俞士悅三人是親近皇帝,也看好皇帝,但在堅決程度上,比王文、何文淵明顯差了一層。
本來如果沒有郕王太妃汪氏毒害親王、駙馬石璟毒害順德公主這兩件事情,陳循等人還可能出來勸阻一下,請皇帝以和為貴,不要對皇太后和太上皇趕盡殺絕。
但現在皇帝死了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又知道了姐姐被毒殺的真相,陳循等人若是此時站出來勸皇帝大度,那就有點太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