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九,神都洛陽。
隨著冬日漸深,天氣已是越發的寒冷,呼嘯寒風席捲著各處街巷。
城南十里外一處別院內,此時正有文人雅士聚集,請了有名的清倌人來助興。
官員私底下“大規模”聚集,在當下的大明並不多見,除非是特殊情況非常有必要。
比如當下,就處於“倒襄”的關鍵時刻,這些彈劾的中堅力量們,此時就聚集到了一起。
因有太子擋在前面,東宮一系只能被迫跟隨,在朝堂上跟其餘官員打得有來有回。
倒不是說東宮很強,而是參與彈劾的多數官員不願傷及太子,所以有力氣也發揮不出來。
用不太恰當的詞來形容,這種情況叫做投鼠忌器。
在第一波彈劾風波起來時,太子本人親自出面安撫眾臣,讓這些愛戴他的官員都很傷心,以為他背棄“操守”跟正道作對。
後來他們才知道,這件事乃是皇帝強壓,於是他們就理解了太子的苦衷,並重拾信心開始戰鬥。
只可惜,皇帝本人根本不理會此事,只讓太子一人出來擋槍,便讓朝臣們有力氣發不出來。
但是,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拉鋸戰,朝臣們也不是全無收穫。
比如朱景洪已被定性為狂妄暴虐,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典範,其名譽已完全被他們踩到地上。
現在他們聚在一起,就是商討如何繞過太子,直接向皇帝彈劾朱景洪。
自世祖朱審焯中興以來,皇權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壓得文武百官喘不過氣來,串聯彈劾這種“惡性事件”已極少發生。
然而極少發生,卻不等於沒有。
比如正統一朝,就已經發生了七八次,而最後發生的這一次,全部都跟朱景洪有關。
清倌人進行著優美的彈唱,一眾士大夫高談闊論著,現場氣氛格外的熱烈。
這些官員,多出自於都察院和六科,也就他們有這些閒工夫,來當所謂的中流砥柱。
而他們的聚會和談論內容,也很快傳到了皇帝耳中。
“唉……看來我還是太仁慈!”朱鹹銘忍不住嘆氣。
太子艱難支撐到現在這一步,對他來說已經很不容易,朱鹹銘也不會太讓他難做,所以這一次他將主動出手。
“去請三位大學士來!”
“是!”
“再把李慶祥叫過來!”
聽到前面的吩咐,程英知道皇帝是要閣臣去壓,至於叫李慶祥這位北司同知過來,意味著皇帝做好了拿人下昭獄的準備。
陛下對襄王未免太過偏愛……程英冒出了這般想法。
作為局外人,且是皇帝身邊的人,程英對這一切看得很明白。
“是!”
明天是十月二十,按慣例要舉行常朝,這些人將在常朝發難,朱鹹銘必然要提前做好準備。
在皇帝與閣臣們商議時,皇城之外的睿王府內,陳芷正在迎接一位貴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