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到現在,陸成自己都不能夠確定,秦左的治療效果就一定會比陳光勝的好,他當然不會誤導性地給陳光勝一些心理壓力。
而且,每個醫生的認識都是在不斷成長的,可能許多年前的手術,與許多年後的完全不一樣,這是十分有可能的。
這就是理念成長的問題。
而且,如果陸成給陳光勝來做手術,可能也會選擇縫合而不是像秦左那樣直接進行部分成形,
秦左的年紀大,本身髕骨關節就有磨損,所以一定的半月板損失對她來講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陳光勝卻不同,他沒有嚴重的髕骨關節炎,如果縫合做得比較好,他可能也沒有什麼不適感。
陳光勝連連點頭,也就不再追問了,只是看著陸成離開的背影和那自信的步子,
有一種莫名的情緒。
……
下午,29床又來了一個新病人。
陸成就讓王春濤去收了,然後把病例寫了。
作為一個有實習生可以使喚的研究生,這種小事情不那他當苦力,都白瞎了上級把王春濤安排給他。
陸成當然不是就這麼休息了,既然現在對半月板的手術有了一定的困惑,就得去找資料。
書上找不到就去查文獻,文獻查不到就去各大圖書館的資料庫裡面搜一搜,看看有沒有格外偏僻的一些人的經驗介紹。
醫路無盡,不管是哪一種疾病,哪一種診斷的治療方式,
只要你敢於懷疑和去揣摩現在公認的金標準,其實都還有許許多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而敢於質疑,就是醫生成長的最為基本的素質之一,
而這種敢於質疑,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外加一定的研究思維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來講,研究生在專業上,會比本科生直接參加了工作之後,會有更好發展前景,也有更好治療效果的原因之一。
因為本科,就是一個大雜燴,什麼都讓你學一點,主要目的是把你培養成一個會記得怎麼診斷,怎麼看病的醫生。
而研究生和博士,則是主要培養你成一個為什麼要這樣看病,為什麼要這麼治療,還能不能有其他辦法進行代替治療,是不是可以進行深入研究一下的敢拼,敢質疑的醫生。
……
果然,印證了一句話。
文獻,是看不完的。
即便是半月板的文獻,陸成都找了太多太多,即便以他現在看文獻的速度,也是覺得十分吃力。
差不多在下午兩點鐘左右。
科裡面又要進行術前討論了,陸成才重新趕到科室去。
術前討論是在正常的上班時間,也就是兩點半左右開始。
陸成提前到了,就是為了熟悉一下29床的病情,這個病人如果不出意外,他的手術可能會安排在週一來做。
到了科室,王春濤就正好等著他。
並且一照面,王春濤就抓了抓頭,道:“陸師兄,這個29床,好像有些麻煩啊。”
“嗯?怎麼回事,你細說一下,什麼年紀,是併發症很多嗎?”陸成趕緊走到電腦桌前,準備看病歷。
一般醫生講的病人比較麻煩,就只有兩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