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常光林在秦安耳旁低語的是:“你還記得那個網上傳的某某嗎,就是我們醫院骨科的研究生,我看這個陸成,可能就是他。”
秦安當然又不傻,她本來就有這樣的考慮。現在常光林這麼一提醒,她倒是更加確定了。
只是,這一切未免太湊巧了些吧?
她們剛從內科輪轉完,來到的外科科室,正好就是骨科。
骨科這麼多病區,然後又正好就是四病區,然後還在了閔教授組。
這是有問題的啊。
莫非?
學院和研究生院,是故意這麼安排的?
想到這種可能,秦安的鬥志,一下子又充斥了起來,心裡暗自說,就算你先勝了一局吧,不過我秦安,可不是這麼好被打敗和折服的。
學院的想法,可能會適得其反的哦?
說實在的,有這樣想法的人,不止秦安一個。
常光林也是如此,不過他更多的,還是因為秦安目中淡淡閃爍著的戰意。
……
艾荷則並不是這麼想的,她考慮得更多的則是,陸成說這些話的邏輯。
從頭到尾,雖然陸成說得很多,但是每一點,都是井井有條的,而且,有理有據。
曾經,艾荷不止一次聽到上大課的老師提醒過,基礎是基礎,科研是科研,臨床,就只是臨床。
基礎是臨床的基礎,科研是臨床的前沿,但是,只有臨床,才是最重要的。
所有的一切,都要服務於臨床。
但是,臨床的話?
不應該就是按照指南,按照教科書來的麼?
以前,秦安是這麼覺得的,但是現在,她內心產生了一點的動搖,她隱隱覺得,假如她能夠搞明白這一點,她就可能真正地體會到,什麼是臨床了。
臨床,顧名思義,就是站在病床之前,給病人進行處理。
不是病例分析,更不是對檢查結果進行單純的分析。
她們現在接觸的物件,既是症狀、體查結果和檢查結果,更是病人。
病人。
病人,是人。
所以,陸成看起來,只是比她們多學了幾年,基礎知識更加紮實一點。
但其實,他可能已經站在了另外一種較高的層次。
這是值得他們學習的。
只是,艾荷有些好奇,明明陸成只是比他們高了一屆,怎麼就能夠有現在的功底。
……
朱雀光這時候笑著道:“閔教授,我也是這麼考慮的,我個人覺得,適應證,是因人而異的,如果患者的年紀再大上十歲左右,我是絕對不會建議她再做關節鏡處理的。”
閔教授也是回說,“有意見是好事,也分歧,也是常事。”
“如果真的什麼處理方式都是一樣的話,那麼朱教授你在我組裡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
“好了,我們再繼續查房吧。”
14床和15床,都是較為常見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