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騎兵(三階)、弓騎兵(三階)、斧騎兵(三階)、重甲槍騎兵(四階)這些普通的騎兵兵種,也不需要種田……
精銳長弓手也要時刻訓練。
實行軍屯農的兵種主要是低階的刀盾兵、長槍兵,還有維持治安的城防軍、鄉勇。
這些兵種潛力有限,所以輪流種田和訓練。
徐天安排蕭何擔任長史,總攬常山國十一個縣種田之事。
常山國剛剛經過一場大戰,黑山軍勢力被徐天擊退,淪陷的縣城也被漢軍收復,黑山軍全面龜縮至太行山的群山之中。
當務之急,是安置收編的黑山軍。
整個常山國,歸順的黑山軍攜家帶口,恐怕有幾百萬人。
常山國十一縣,人口數千萬,可以視為國中之國,畢竟《天下》的面積太大,出兵都要依靠傳送陣。
徐天把黑山軍和他們的家眷,拆散至常山國十一縣安置,以免他們相互勾結,再次響應張燕。
在拆散黑山軍俘虜之前,徐天從黑山軍俘虜之中,挑選出三十萬青壯,轉職為冀州軍。
黑山軍長槍兵轉職為冀州長槍兵,面板也有些許變化。
黑山軍在黑山軍武將麾下,比在漢軍武將麾下,可以發揮更強大的戰鬥力,因為黑山軍武將一般擁有提升黑山軍屬性的特性。
漢軍武將沒有提升黑山軍兵種的軍團特性,所以需要將黑山軍轉職為冀州軍。
收編三十萬黑山軍精銳,讓徐天足以彌補討伐張燕的兵力損失。
至於戰敗的張燕就沒有那麼幸運了,不但勢力收縮,損失人口,而且沒有地方補充損失的兵力,只能退至黑山,舔舐自己的傷口,休養生息。
除了三十萬黑山軍精銳,老弱病殘被安排至各縣。
新的問題產生了。
官府需要為這些黑山軍的家眷分配茅屋、農田。
漢末天災不斷,天下大亂,荒田百萬畝。
蕭何令各地官吏帶領流民、黑山軍降卒,重新開墾荒廢的農田,興修水利。
如果各縣縣吏不按照蕭何預定的時間完成計劃,一律罷免。
亂世用重典,必須雷厲風行。
徐天因為贊皇山大戰積累的威望再次發揮作用。
沒有縣吏敢反對有戰功赫赫的中郎將支援的蕭何,於是匆忙下去準備。
在蕭何的努力下,十一座縣的縣吏快速行動起來,安置流民、開墾荒田、興修水利、統計戶籍、徵收稅賦……
廣義的種田是一項極其繁瑣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土發展的方方面面。
治理數千萬人口,不比排兵佈陣簡單,甚至更難。
所以漢初三傑,劉邦將蕭何排在第一。
蕭何有意將常山國打造為徐天引以為依靠的據點,所以快速恢復常山國的繁榮度。
蕭何的“無為而治”特性,可以加快恢復被戰亂破壞的地區的治安、民心、農業、經濟。
安置流民的同時,常山國大興土木,修建各種建築。
“常山國最高的兵種建築是七級軍營,目前是夠用了。”
徐天割據常山國,常山國已經有不少現成的建築,所以徐天不用從頭開始建設,直接空手套白狼……
不過,這樣反而更爽,因為絕大多數玩家還在辛苦地建設自己的領地,而徐天已經擁有一個郡國,成為真正的一方諸侯。
即使冀州刺史王芬,也要看徐天的臉色行事。
沮授回到元氏縣,繼續擔任縣令。
元氏縣和真定縣是常山國兩個最重要的縣,常山國漢軍主力分別駐紮在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