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華夏的一個傳統,說是古時候有種妖怪叫做‘祟’,‘鬼鬼祟祟’的那個‘祟’,它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出來害人,傳說中這個叫做‘祟’的妖怪只要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一下,孩子就會發燒,還會變傻,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在大年三十的夜裡點著燈不睡覺,就稱之為‘守祟’。後來在嘉興府有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生了個女兒,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的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又包上,包上又拆開,就這樣睡著了。半夜裡,一陣妖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一個黑白色的小妖怪用它的手正要摸孩子的頭時,枕邊的包著銅錢的紅紙竟裂出一道亮光,‘祟’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祟害小孩子了。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就漸漸被叫成了‘壓歲錢’了。”成默說,“不過這只是民間傳說而已,按照《資治通鑑》的記載:時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賜錢給新生兒的風俗逐漸從宮廷流傳到民間。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了立春日,被稱之為春節。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於是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