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一也不介意成默的年紀小,饒有興致的問:“怎麼?是對秦朝有興趣,糾結該不該考歷史系?”
成默道:“不是,我最近在寫一篇網路,就是想了解一下關於秦朝的招魂的事情,所以拜託了長輩聯絡您,希望您能指點一下。”
袁中一恍然大悟,但是略有些失望,不過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轉了個身,面對著成默,隨手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濃茶,然後蓋上蓋子說道:“先秦招魂習俗與招魂,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不過專門研究這方面的不多,我也只是略知一二,我大概的說一下啊!先秦時代,人們普遍認為生命是元氣變化而成。魂是陽氣,魄是陰氣,魂魄會合成為一個具體的生命。人之初生,便有精神依附於形體,精神為魂,形體為魄。人之將死,則魂氣上歸於天,形魄下歸於地。這就是人的生命往復輪迴的過程。人的魂靈若是離開了形骸,短期的就會致病,長久的便是死亡。於是在先秦習俗中,便出現了招魂復魄的儀式。這種習俗後來融入禮儀,成為古代葬禮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儒家經典稱之為‘復’。‘復’,就是使離散的遊魂復歸於形體之意。在先秦等級分明的社會里,招魂的禮儀因為死者身份的差別而有著不同的規定。”
“據《儀禮士喪禮》記載:士人如果壽終正寢,則由一人招魂若是國君死亡,招魂的儀式就更為繁複,場面也更為隆重。國君設有專門的招魂之官,名曰夏採。另外還有祭僕、隸僕,亦參預其事。《周禮、天官》記載道:天子、國君去世後這種招魂的儀式一直延續到了清朝,辛追墓出土的t型帛書就是招魂幡,葬制上叫做招魂復魄。”
袁中一這一大概就說了半個多小時,成默也認真的聽了半個多小時,可並沒有聽到他所需要的細節,當袁中一提到“招魂幡”的時候,成默便問:“招魂幡只有帛書的形式嗎?”
袁中一皺了皺眉頭,“絕大多數都是帛書,後面被道教引用過去又叫靈旗據典籍記載還有木柱形式的,但是至今並未曾發現過木柱形式的”
成默見終於聊到了自己關注的問題,問道:“您說的只是招生魂的方式,是在人剛死之時便立即開始的,我就想問下有沒有招亡魂的方式?”
袁中一閉上眼睛想了想,蹙眉道:“這個問題好像有人問過我但我一下想不起來是誰了”隔了半晌袁中一才敲了敲腦袋,搖頭說道:“年紀大了,怎麼會想不來了呢?”
“哦!其實這個招亡魂的方式典籍是沒有任何記載的,但一首流傳下來的詩歌《招魂》有描敘過,實際上屈原的《離騷》和《九歌》都說到了招魂這件事”
接著袁中一又開始從楚國巫覡開始講起,一直講到巫覡是如何傳到秦朝去的。
洋洋灑灑又是個把小時過去,成默也不嫌枯燥,聽的津津有味,直到太陽西下,中年女子告訴袁中一得回去了,袁中一才停了下來,問道:“小同學,要不要去我家裡吃個飯?我們邊吃邊說?”
成默雖然很想去,但覺得第一次來找人家,就上門吃飯未免太不識趣,連忙搖頭,只是從口袋裡掏出一張寫有小篆的字條,遞給袁中一,問答:“袁老先生,請問下這個□應該是什麼字?”
袁中一接過字條,搖頭晃腦的讀了起來:“天子則十二人,各服朝服,而復於太祖之廟。當升自東,北面,履危西上,雲:“皋,天子復!”如是者三,乃卷衣投於前,有司以篋受之。升自阼階,入衣於屍。復而不蘇,乃行死事也。”
讀完之後袁中一楞了一下,“好像兩年之前有人拿過同樣的東西給我看過,也是問我這個□是代表什麼”
成默心中一驚,“是麼?袁老先生,您方便透露一下是誰拿過來問您的嗎?”
袁中一一手撐著桌子,一手拿著字條,又一次皺起了眉頭,隔了許久才道:“現在記性越來越不好,實在記不起來了”
成默有些失望,“那您應該知道這個□代表的是什麼詞或者字吧?”
袁中一笑了笑,“這個當然知道,屋簷,這個□指的是屋簷,整段話就是在招天子的魂時,由十二個人穿著朝服站在太祖之廟,從東邊的飛簷登上屋頂,手裡持著帝王生前所穿衣服,向著北方連叫三聲帝王的名字,招呼亡魂歸來。然後將衣服投於前庭竹篋中,招魂者則從西邊的飛簷退下。前庭受衣者登上臺階,將衣服覆蓋到死者屍體上。如果死者人不復蘇,那就是真死,該辦理喪事了”
袁中一將整段話解釋的清清楚楚,成默心下了然,幻想了一下當時的盛況,連忙說道:“謝謝您”
袁中一擺了擺手,“這有什麼好謝的,我也得謝謝你,陪我聊了一下午,我說小同學,我看你對歷史也很感興趣,懂的也不少,有沒有興趣,考我們長安交大的考古系啊?”
成默當然不能說沒考慮啊!點頭說道:“我對歷史還是很感興趣的,不過還有兩年才高考,所以現在正在考慮這個問題”
袁中一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哈哈”一笑拍了拍成默的肩膀,“到時候記得報考我們長安歷史系啊!我可以幫你推薦導師的!”
“一定,那袁老先生,我就先走了!耽誤您這麼久的時間,實在不好意思!”說完成默向袁中一鞠了一躬。
“沒事,沒事!對了你叫什麼名字?”袁中一揮手。
“成默。”
“成默”袁中一有些驚訝的重複了一遍,似乎想起了什麼一半,突然問道:“你和成永澤是什麼關係?”
看得袁中一的表情,成默的心頓時提了起來,“他他是我父親。”
袁中一一拍大腿,恍然大悟的說道:“對!兩年前就是你父親,過來找過我,給我看的就是同樣的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