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投降之吐蕃軍,可獲糧草若干,併發配至安州開礦贖罪,罪業期滿,可從遼東放回。”
現在只要有口吃的,別說開礦,你讓他幹什麼就幹什麼。
經過這一番折騰,二十萬吐蕃軍只剩了十五萬,全部被押到安州鐵礦,替代先前被俘虜的遼國宗室。
訊息傳回惹薩城,國師鳩摩羅心頭涼了大半截。
這一戰,不光是損失慘重便能形容。
吐蕃國內地廣人稀,全國總兵力,算上各地僧兵,也不過三十多萬。
如今中原不僅在外圍鼓動百姓造反成功,更是一戰打掉大半兵力。
吐蕃由開始的偶爾劫掠四方,變成了現在不得不組織兵力,被動防守。
西域軍頓時聲威大震,周邊那些躍躍欲試的小夷族,乾脆便歸附了西域州。
打了大勝仗,朝廷賞賜自然不會少,軍中上上下下都開心不已。
這個時候便有軍士爭論,王著和潘仁美,比之曹翰和魏咸信,究竟誰厲害。
“當然是潘太尉了,從靈州一路打到西域。當年倘沒有王大人牧馬,大周又如何收取幽雲十六州?從而專心科技發展?”
“但潘太尉不僅沒有收復吐蕃寸土,反而還隕落在吐蕃。”
“你讓曹大人和魏大帥去,也是一樣的結果。”
“曹大人不是剛剛俘獲吐蕃二十萬大軍麼?魏大帥也將吐蕃外圍全部解放,即將攻入吐蕃腹心之地。”
“倘無農舜伍曉波兩位先生鼓動百姓革命,魏大帥哪會如此簡單便收復吐蕃外圍?”
“況曹大人此次俘獲吐蕃大軍,不過仗了地雷之利而已。”
“倘潘太尉手上也有地雷,此時吐蕃已然歸了中原。”
兩方爭論之下,才發現決定性的因素竟然是地雷。
潘仁美可惜,沒活到地雷研製出來。
軍士們這才察覺,他們早已習慣自家兵器比對手強出許多。
譬如這一次,獲得如此大的勝利,己方竟無一人受傷。
說來說去,又說到皇帝偉大上來。
從火銃到火炮到步槍到加特林,再到迫擊炮手榴彈和地雷。
周師武庫不斷推陳出新,而所遇對手,仍然在使用大刀長矛,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吃了敗仗的鳩摩羅,全力準備防守。
他下令盡行驅逐境內中原人,限期離開,如若不然,格殺勿論。
但吐蕃環境惡劣,要生存下去得進行貿易,所以只在納裡州開了個小小的互市。
之所以遠在納裡州,因為此地比江南大上數倍,然而人口卻不足萬,又常年積雪覆蓋。
倘中原人想從此混入,必然凍餓而死。
國內的蟲草貿易,便由各州官府寺廟先行收取,然後再運到納裡販售。
雖然麻煩了不少,但起碼保證了安全。
雖然外圍又是革命又是周師,鬧得轟轟烈烈,但是因為有冰川雪山的隔絕,吐蕃腹心處未受到絲毫影響。
為了防止百姓造反,鳩摩羅在政策上稍微放寬一些,蟲草稅由先前的八成降低到六成,其他稅賦也都有減少。
雖然如此,其對國內管控卻更加嚴格,一旦有說話犯忌者,便會被當作對佛爺大不敬而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