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月餘時間,高句麗國土便首付十之七八。
李繼隆在水原,劉光義進軍更快,已到達大邱。
再有半個月,高句麗便能全線光復。
從周師進入高句麗境內,就不需要王昭操什麼心,只要坐等復國就好。
唯一一次操心,卻讓周師損失了大將。
這日王昭正與柴宗訓講些高句麗的典故趣聞,楊延德呈了兩封奏摺。
“皇上,前線來的戰報。”
天天都是勝仗,柴宗訓有些麻木了。
開啟奏摺掃了一眼,劉光義稟奏天氣轉冷,鐵騎軍常年生活於江南,對寒冷氣候極為不適應。
所以他想暫時撤回國內修整,待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揮師北上,請皇上恩准。
如今高句麗全線光復在即,劉光義卻突然請旨修整,雖是突然,不過也在情理之中。
柴宗訓又開啟李繼隆的奏摺,沒想到內容與劉光義一模一樣。
天氣太冷,我要回遼東修整,來年再揮師南下,請皇上恩准。
劉光義說不適應氣候也就罷了,遼東的嚴寒更甚於高句麗,你李繼隆要是怕冷,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柴宗訓將奏摺遞給王昭:“昭王且看看。”
王昭看後不解:“此是何意?”
柴宗訓在心中冷笑,必是倆人在高句麗受了什麼委屈,又不便說出來,只好假託天氣,請求撤軍。
但王昭故意裝佯,這就不對了。
天朝雖有氣度,卻更有尊嚴。
柴宗訓可不是聖母:“既是將士不適應氣候,那也只好先行撤軍,待來年開春再戰。”
王昭以為柴宗訓故意留下部分扶桑軍,用以牽制高句麗,慌忙跪下。
“皇上,眼下高句麗國土已光復大半,何不趁此時一鼓作氣全線光復?”
“待扶桑軍被剪滅,臣願率高句麗舉國軍民遷入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