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的晚上,第三次聊齋會議。
參會者:徐文山、鹿澤、阿發、小翠。
“這次會議的內容有三點,一是組建鹿鶴弓術俱樂部,二是成立鹿鶴糧油行,三是建立出山商路。”徐文山道。
鹿澤舉起了手,徐文山點了點她,道:“有問題請講。”
“徐文山,上次會議我不在,你這三個東西都是什麼呀?”
徐文山一笑,道:“很簡單,首先是鹿鶴弓術俱樂部,它是一個狩獵互助組織,我們為獵戶們提供弓術指導,而他們給我們獵物……”
鹿澤打斷道:“等等,他們憑什麼會給我們獵物?”
“收購啊,”徐文山道,“我們以市價收購他們的獵物,回來之後生產皮革、肉、油。”
阿發舉手說:“少爺,你可能不清楚,那些平民一般不太接受錢,他們更相信粟米。”
徐文山道:“這就是我成立鹿鶴糧油行的目的了。我們的糧油行專賣粟米、油、肉類等商品,只收錢。獵戶們不接受錢的原因是,很多農戶不願意把自己庫存的糧食換錢,現在有穩定的用金錢換糧食的地方,他們就會接受金錢了。”
阿發想了想,獵人把獵物賣給咱家,咱家利用獵物生產出肉和油,再賣回給他們……好像,有點不對啊。
阿發忽然道:“他們自己往常也有以肉換米的地方,未必會和我們換啊?”
徐文山道:“這我知道。他們大多和郭家以肉換米,可是郭家對他們盤剝甚重,我們的價格更加優惠,而且免去了他們自己剝皮剔骨的麻煩。”
阿發點點頭,忽然又問:“那誰給他們剝皮剔骨啊?”
“老張啊。”徐文山道,“老張是我們這裡最好的屠戶,他一定處理得過來。”
“老張為什麼會給我們……”
“我們給他發工資。”徐文山道,“每宰一頭獵物,給他提點錢。我們這兒不缺活幹,一個月就可以給他賺翻,他為什麼不願意?”
阿發低著頭,這次著實講不出什麼話來了。
小翠忽然舉手道:“我還有一個問題。”
“講。”
“我們給這個發工資,又給那個買獵物,我們錢從哪兒來呢?”
徐文山說:“這個就是我要開闢出山商路的原因了。”
“可是,可是……”小翠始終覺得有什麼不妥,但又總結不出來。
阿發把小翠心中的想話說出來了:“可是這有什麼意義呢?以前獵戶們跟郭家換肉,老張也跟獵戶們井水不犯河水,大家都活得好好的,少爺為啥非要花錢顧他們呢?這樣豈不是特別……特別……浪費?”
阿發本來想說敗家的,但是僕從肯定不能這樣形容主子,便改了口。
徐文山道:“正是因為以往的方式太落後,我才要介入其中,建立新秩序。”
“建立新秩序?”
“對,建立新秩序,讓村民們接受新常態,”徐文山道,“鹿鶴溝以往村民們的生存方式,是小農的、自然經濟的,獵戶家中積壓了大量皮貨,農戶把錢捂在手裡不肯用。我這番舉動,就是為了拉動內需、去產能、去庫存……總之,我們的一切目標,就是讓社會資源合理分配。”
這番話把鹿澤等人說得一愣一愣的,但是實話說,他們一個字都沒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