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北美票房第一週達到了兩億,國內的票房則超過了二十億,僅僅一週,《臥虎藏龍》就收回了成本。我們新世界,又一次創下了記錄!”
新世界公司,齊曉芸略帶激動地公佈著《臥虎藏龍》首週資料。
“是啊,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一個華夏電影從來沒有達到過的記錄。”劉明洋聽完報告,無比感慨。
《臥虎藏龍》在國內的資料雖然同樣十分強勁,但並不算得上是頂尖。二十億的首周票房,比之《功夫》要高,但兩者所處的境況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功夫》也像《臥虎藏龍》一樣,前面有一部佳作撐腰,《功夫》的票房只能更高,不會更低。
但新世界創造的記錄,並不在國內,而是在國外。
從華夏電影起步開始,不是沒有華夏電影在美利堅上映。譬如之前提到過的國慶片《開天闢地》,就曾經在美利堅上映。其他一些在國際上有名望的,在電影節上拿過獎的電影,都在美利堅上映過,成績也都還不錯。
然而這個“不錯”,在《臥虎藏龍》面前,不值一提。
在新世界拍攝電影前,華夏電影在美利堅的票房紀錄是七千萬刀樂,由華夏著名導演王川拍攝,那是一部講述華夏農村風貌的鄉土電影。
九十年代,國內的許多鄉土電影都曾經拿下過世界榮譽,深受西方媒體和評委喜愛。但這些鄉土電影所以能為人喜愛,關鍵不在於其劇情的精彩,而在於其“揭露”了華夏的弊病。
簡而言之就是,這些導演為了獲獎,不惜把華夏的醜陋拍給西方人看。
這樣導致的結果,自然是大獎一個接一個的拿,但在西方人眼中,華夏就變成了一個窮兇極惡、落後封建的東方國家。
而這一次,《臥虎藏龍》徹底改變了西方人的偏見。
這部電影沒有將故事背景放在近代,而是將其放在了古代。古代的華夏是什麼樣子,那並不重要,西方人也不會因此覺得,如今的華夏還是那時的樣子。
前朝的劍,確實是斬不了本朝的官的。
不明真相的西方人反而被《臥虎藏龍》中精湛的功夫和飄逸的輕功所折服,甚至因為《臥虎藏龍》的熱映,在美利堅出現了一些“華夏吹”。
就像華夏也有這個吹那個吹一樣,別以為美利堅人多麼愛自己的國家。
將國旗做成內褲,也可能單純就是因為美利堅國旗適合做內褲而已。
這些“華夏吹”宣揚著華夏的武俠文化、中醫文化,在國內引起了一陣不小的風潮。於是有人跳出來發表威脅論,認為《臥虎藏龍》這部電影,是華夏文化入侵的一種表現……
這場景是如此的熟悉,吹的、黑的、不吹不黑的,各種人物都有。只要把ins換成微博,那就是華夏國內的網際網路現狀。
只是這一次,上演鬧劇的是美利堅人。
外國的月亮從來都不那麼圓,仔細看去,人類都一個德性。
不過到底,這至少證明了一件事——《臥虎藏龍》確實為華夏文化的宣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畢竟這種風潮,以前似乎從來都是由美利堅的電影,在華夏颳起的。
“現在咱們新世界在國內,可以說是鶴立雞群的存在了。有哪個電影公司能像咱們一樣,兩部電影就打進好萊塢的?”聽完齊曉芸的報告,易學斌看起來有些飄,已經開始嘚瑟起來了。
不過他的這種飄,很正常,因為上到股東,下到公司的小員工,都很飄。
那可是美利堅啊!那可是好萊塢啊!以前只有華夏人誇好萊塢電影的份兒,今天終於輪到美利堅人誇華夏電影了!
誰不得飄一下?
“不得不說,張總當初營銷的‘愛國’形象非常有遠見。因為有之前的影片做基礎,《臥虎藏龍》的票房成功,網友們立刻就將新世界當成了華夏的驕傲。如果我們上市的話,股票或許已經翻了一番都不止。”齊曉芸笑著說道。
“對啊!張昀,咱們是不是該考慮一下上市的事了?”被齊曉芸提醒,易學斌轉過頭來問張昀。
“上市這種事情也不是點點頭就能上的,而且我覺得,我們距離上市還有一些差距。”相比起其他人,張昀顯得十分冷靜。
“還有差距?哪裡有差距?”易學斌問。
“底蘊和實力都有差距。”張昀聳聳肩,說道,“別覺得《臥虎藏龍》拿下這麼好的成績,我們就可以在好萊塢橫行無忌了。《臥虎藏龍》票房能這麼高,真正起作用的,是圖侖影業,而不是新世界。等到什麼時候,不需要圖侖影業的幫助,單只是新世界這一個名頭,就能讓美利堅人心甘情願地掏錢進電影院,我們再上市也不遲。”
“圖侖影業……”提到這個名字,在場的眾人不禁有些惴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