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破界,對面防禦,這同樣是力量在碰撞。而且對於我們來說,這還有時間限制,在一定的時間內如果無法破界,對方就可以直接關閉星門。
可以說我們打的就是突擊,打的就是時間。
林初蓉兒他們在爭鬥,我們的艦隊也一個接著一個的被傳送過來,因為被編隊,還是蓉兒的核心操控,艦船過來後就主動編隊分散到五個星門,一個星門接近兩百萬艦船,十億機甲,二十多億無人機。
五個大隊,他們進去後會想辦法匯合,出了艦隊在調整,我們主艦隊裡的工程航母也飛向周圍的星宇,由穿梭機群保護著,開始安放生產線。
我們現在的工業航母雖然達不到老樹樁那種層次,但上面有備用的生產線,只要安放後穩定一天,雪球就能滾得非常大,生產效率完全不比老樹樁差。
而且我們也不是沒有能力發展老樹樁那樣的生產線,只不過論證後認為弊大於利,首先整合的生產線體型過於龐大,需要超級母艦來容納,等於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生存能力很弱。
其次我們不是老樹樁的文明,我們有十幾億的人口,這些人口在危急關頭同樣能成為戰鬥力,給科技文明爭取到時間。
評估下來,還是化整為零的模式最好。
電子壓制剛開始的沒有太多進展,但自從第一條數字程式碼變成綠色的以後,後面的資訊程式碼就瘋狂的跳藍。
這就好比在堅固的殼體上開了一個口,擴開缺口就要相對容易很多。過來的第三分鐘,我們已經到位一個大艦隊,蓉兒也傳來好訊息,她們已經掌控了進出的通道開關,對方已經無法關閉。
聽到這話,我長長的吐了口氣,緊捏著的拳頭緩緩鬆開,癱坐在椅子上。
一個好訊息後面,就是接二連三的好訊息,工業艦船尋到了富礦地帶,足以建造出一支我們現在規模的艦隊。
同一個星域裡出現大量的富礦,節省掉的運輸時間非常多,生產效率可以提升數十倍,加上生產線密集安放,相互間可以靈活排程,等等這些都能夠節約時間。
以蓉兒的估算,我們兩年內就可以擁有一支千萬戰艦的大軍。兩年時間,相信進去的艦隊也能堅持,如果能夠銜接上,銀人文明覆滅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二十分鐘後,五大艦隊都到達指定的位置,破界資訊屏上,也只剩下十幾條的程式碼還是紅色。但到了最後階段,破解的難度就越大,幾分鐘都無法破解一條。
好在林初他們的策略很正確,星門的無形力量就像是一個水庫,釋放出來的時候就像是決堤。
如果是決堤之後再去堵,那難度就高了。現在讓他們沒有決堤的機會,堵住也就不難了。
三十分鐘後,程式碼全部變綠色,星門的光芒瞬間黯淡,緊跟著再次重啟,光芒點亮的同時,蓉兒控制著艦隊進入。
與此同時,依靠星門的通訊裝置也第一時間構建,我們全部轉移到遠端戰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