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沒有必要。
能用糧草熬死敵人,為何要消耗秦朝士兵的生命。
就這樣對峙著,連續對峙了一年多。
秦朝士兵有些厭煩,時刻想要出戰;可楚軍卻是疲憊著,士氣低下著。
連續對峙一年,楚軍有些吃不消了。
同時,楚王傳來命令,快點出擊吧,後方糧草不足了。
項羽嘆息道:“我這是要當趙括!”
可他知道,此刻出擊秦國,必敗無疑。
唯一幸運的是,趙國地域狹小,戰略縱深小,趙括只能是冒險出擊,不出擊餓死,出擊還有一絲勝算;
楚國卻是面積廣大,地域縱深巨大,可以空間換區時間,不斷分散敵人兵力,不斷疲勞敵人,然後在運動戰當中,尋找機會。
項燕率領著大軍,開始進行戰略轉進。
然而隨著轉進,秦軍開始出擊著,楚軍從戰略轉進,變為了潰敗。
這也再次暴露了楚軍的又一個缺點,楚軍軍紀差,喜好自主作戰,尤其是各地的封君命令不統一。
很快潰敗在持續著,王翦率領大軍追殺著。
楚軍大敗,項燕兵敗自殺。
楚國的支柱,倒下了。
看著項燕的屍體,項羽沉默著,無語。
七國大軍當中,真正能打的,只有秦軍、楚軍、趙軍。
秦軍的軍紀最好,將士們訓練最好,服從上級命令,是最好計程車兵,缺點是將領作戰缺乏靈活性,呆板,不知變通。
趙軍軍紀相對差,可軍隊攻擊力強大,善於出奇制勝守城,還是防禦都是一等一,唯一的缺點就是糧草不足,國力不支。
楚軍軍紀差,軍官喜歡自主主張,善於奇襲,善於運動戰,可缺點是總體戰不行,動員能力不足,持久力不足。一旦楚軍陷入持久戰當中,楚軍將士戶陷入焦躁當中,會露出破綻,從而敗北。
趙軍,楚軍戰鬥力上,不比秦軍遜色。
同等數量的軍隊較量,秦軍勝負各半。
可惜,戰爭從來不只是單純的軍隊較量,趙國國力不足,糧食不足,不足以持久戰;楚國封君制盛行,軍事動員能力不足。
趙國被經濟限制,楚國被政治制度限制,終究是不敵秦國。
至於,韓軍、魏軍、燕君、齊軍等,相對弱小。
當然了,即便是弱小的韓國,燕國等,放在後世也是一等一的強國。
弱小的燕國遇到八旗軍,絕對是八旗軍覆滅。
蒙古大軍遇到趙軍,也是完蛋結局。
在這個總體戰的時代,一切都是為了戰爭服務的時代,也是華夏曆代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時代。至於後世,因為周圍的敵人太弱雞了,漸漸忘記了總體戰,很多王朝甚至不會打仗了。
始皇帝二十四年(前224年),王翦率軍大破楚軍於蘄(今安徽宿州東南),迫使楚將項燕自殺。接著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負芻。秦於楚地設九江郡(安徽壽縣)、長沙郡(湖南長沙市)。
始皇帝二十五年(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的江南地,降服了越國之君,設定會稽郡,楚國滅亡。
……
PS: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