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不好,考中的世家為七八,寒門不足一二!果然,寒門難出貴子!”項羽微微嘆息。
看著這些試卷,就是煩惱至極。
科舉的目的,主要是打壓世家。
可早期科舉對世家打壓較小,反而是壯大了世家。
只有到了宋朝,科舉才有打壓世家的作用。
在宋朝,活字印刷術普及,導致書本普及,教育成本下降,識字人數增加。同時,宋朝加大了進士錄取率。
每次考試,唐朝錄取的進士僅僅是十幾個,幾個,甚至一個沒有,典型的寧缺毋濫。
可宋朝每次錄取的進士,至少在百人以上,又是大筆一揮,盡數透過。
世家底蘊深厚,培養的子弟確實有更大的可能透過科舉,但他們的人數太少了,在這種情況下,擁有龐大基數的平民自然佔據優勢,庶族出身的官員迅速超過世家,在朝堂中佔據優勢。
當然,宋朝的這種做法,導致了新的世家誕生。
當平民透過讀書和科舉成為官員後,那他就已經脫離了平民的身份,獲得了資源的他會為下一代子嗣提供充足的學習條件,而他的子嗣在先天優勢的情況,比平民有更大機會透過科舉成為官員,並且有父輩在朝堂上輔路,他們會走得更加順暢,而下下代的後人又會重複這個過程,在這樣滾雪球的情況下,新的家族誕生了。
不過和以往歷朝門閥勢大難制的情況不同,宋朝這種世家很弱小,也維持不長。
本質上,這已經不算是世家了。
宋朝的世家子弟對於平民雖然佔有一定優勢,卻沒有將差距拉大到近乎壟斷功名的地位,不斷有平民上位逆襲。
“真正打壓世家,似乎只有宋朝科舉……要不實行宋朝科舉?”
項羽閃過一絲猶豫。
只要實行宋朝的科舉,不足百年時間,所謂的五姓七望立刻瓦解,沒有絲毫還手之力。
可宋朝的科舉,也讓官僚隊伍壯大,積貧積弱。
宋朝,打不過遼國,打不過西夏,打不過金國,打不過蒙古。
若是在隋唐時期,所謂的遼國弱雞,西夏弱雞,金國弱雞,蒙古也是弱雞,揮手就是滅掉,沒有絲毫難度。
若是實行宋朝科舉,世家是被他搞得完蛋了,可外患也加劇了。
說不定百年後,就是上演靖康之恥。
“世家需要打壓,需要壓制,可不能一棒子打死,我可不想讓隋朝,提前上演弱隋!”項羽說道:“既然科舉,不能打壓世家。那就用軍功打壓世家吧!”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用科舉打壓世家,對唐朝而言,很失敗。
可用軍功打壓世家,卻是很成功。
想要升官靠著科舉,千難萬難;想要升官,進入邊疆參軍,靠著軍功,只要百戰不死,就能火箭升官。
……
PS:第三更到了,求訂閱,求打賞,求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