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酒喝得趙權實在過癮,這個老侍,可算是他來到這個世上後,見過的酒量最好的一個人。從午後到華燈初上,兩個人竟然喝掉了兩斤的石忽酒,把陳耀心疼得在邊上直跳腳。
這位老侍確實姓侍,名其軸,實際年齡四十不到。其學識與談吐讓趙權是真正的欽佩不已。
趙權此生所認識的人中,在學識上有所建樹的人有四個。姐夫陳鋥是他的啟蒙之師,但其學識終究只限於經書之內,最多隻有小學老師的水平;梁申對儒學有所涉獵,更強的卻是實務操作能力,應當擁有中學老師水平;在和州見到的秦九韶,進士出身,其術數能力當世無人可比,足夠做自己的大學老師。
而眼前的這位老侍言語時而高雅時而粗俗,引經據典、插科打諢,句句珠璣。真可謂上知天文地理、下曉三教九流,經史子集、詩書醫畫,無所不通。才確實高得很,趙權不知道有沒有八斗水平,但六七鬥是肯定跑不掉的。
這個人,是個絕佳的研究生導師。
只是趙權有些搞不清楚,自己的水平到底有沒有達到讀研的資格。
一頓飽酒之後,兩個人幾乎成了兄弟,起碼是在酒桌上的兄弟。
夕陽已落,酒樓內客人漸多在陳耀明示暗示了第一百零八遍之後,老侍終於起身,謝絕了趙權的相送,獨自一個,蹣跚離去。
……
石忽酒樓二層的一個雅間裡,四個長衫男子正端坐於桌旁。
相比樓下的嘈雜,這裡果然清淨了許多。
坐在主座上的,正是老侍,侍其軸。
四個人本來已經在樓下呆了半個下午,見客人漸多,侍其軸便讓趙權將他們位置挪至雅間。頗有眼色的趙權不但照辦,還另外贈送了他們一桌酒菜。
只是,四個人如今卻都沒有動筷舉杯的意願。
坐在侍其軸對面,髮鬚皆白的是元好問。中文網首發
元好問字裕之。。金宣宗興定五年進士。雖然自小便被稱為“神童”,卻屢試不第,直到三十五歲時,才在翰林學士趙秉文的舉薦下,以宏詞科登第。但此時金國已經處於飄搖之中。
蒙軍攻打汴京時,元好問為蒙軍所俘,被囚于山東聊城數年時間。直到去年,在耶律楚材幫助下,才得以脫身。
坐在侍其軸左邊的是王鶚,正大年間狀元。右邊的是李治,真定欒城人,也是正大年間的詞賦科進士。
四個人中,只有侍其軸一個為布衣出身,可是其他三人都隱然以其為尊。
侍其軸,遼西貴德人氏,一身才學皆為金國末年計程車林領袖趙秉文所授,是趙秉文唯一認可的弟子。
為了給老師養老送終,侍其軸一直未曾出仕,直到六七年前,七十四歲的趙秉文去世之後,受其所託,侍其軸才來到稿城,給董氏家族的董俊充當幕僚,並負責教導董俊的數個兒子。因此,即便是年齡大他許多的元好問,也得尊其為“師兄”。
這四個人,都是當世大儒,四人一起足以撐起北地文壇的半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