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忙起來,時間便過得飛快。轉眼之間,一個月便如梭而過。南京府完全按照大烏泰所預想的那樣,迎來了一個全新而充滿朝氣的管理團隊。
在大烏泰的主持下,趙權以
“南京府權總管”身份,正式開始主持南京府軍政與民政的全面管理。這個
“權”字,是李治給的建議,意思是
“臨時管理”,這個稱呼讓趙權覺得很喜歡。南京萬戶府,名義上的總管是忽察,當然他也從來沒管過南京府的任何事情,甚至連往來的文書籤字都不曾過問。
之前都是大烏泰以萬戶府副總管職位統管南京府軍民事務,如今雖然向趙權移交了管理權,但副總管身份依然保持。
畢竟,總管一職的任免,需要報經蒙古國汗庭之後,才能生效。而趙權最不想的,就是經受蒙古國的任命,他覺得這種任命對於自己完全沒有任何意義。
這個
“權總管”的職位,也受到了幾乎所有饒支援。包括梁申、辛邦傑,以及侍其軸與李治,他們的出發點未必相同,但是都一致地認為,無論接受蒙古國的所授予的哪一種職位,都會讓他們覺得彆扭。
而對於東真軍舊部來,趙權的這種身份,只是一個代管的身份,與他們對大烏泰的效忠或是原有的管理體系沒有任何衝突。
趙權成立了一個臨時管理委員會,用以對南京府進行事實的管理。其中侍其軸負責外事部、梁申負責內務部。
趙權本來要讓大巖桓負責軍部,但是被大烏泰否決,大巖桓也堅辭不任。
只好另外設立一個衛戍部,交由辛邦傑負責。管理架構雖然算是比較清晰,但下面的人員與各部門事務許可權還未釐清。
只能先這樣,在實行的過程中慢慢調整。在十月十五這舉行的,南京府臨時管委會第一次會議上,大烏泰正式宣佈自己從此準備開始安享晚年,不再管理南京府任何事務,只負責含飴弄孫。
除非南京府有外敵來犯,否則一切事情,全部由以趙權為首的臨時管理會負責。
這是一個責任,也是一個巨大的壓力。而此時的趙權,無論是出於自願還是被迫,他都必須開始去承擔這種責任。
臨時管委會剛一成立,一個麻煩就來了。是洪福源派人快馬而來的求助信。
大川鎮與只不幹的那場戰鬥,已經過了一個半月了。大家都早已預料到斡赤斤會抓緊派人徹查此事,並開始向南京府發難,但是誰都沒想到,斡赤斤會把矛頭首先指向洪福源。
只不幹失蹤,任何人都可以輕易判斷出來,必定是忽察與東真軍所為。
難道是和林那邊事情有了變化,忽察透過窩闊臺汗對斡赤斤施加了某些影響的緣故?
這是趙權做出的第一個判斷。但是,這個判斷被侍其軸直接否定。遼東距和林近五千裡的路程,即使忽察用最快的速度趕到和林,立即取得窩闊臺汗的支援後,再快馬趕到開元府,時間上也根本來不及。
不過,這並不是大夥兒爭論的重心。是否要對洪福源施以援手,成為擺在大家面前,一個很棘手的事情。
之前與洪福源達成口頭上的不平等協議,確實是形勢所迫。按侍其軸的意思,這種協議是可以不用去理會,而且關鍵是南京府現在根本不可能派出多少兵力,去支援洪福源。
少了沒用,多了以南京府現在的情況,根本承受不了。即使傾盡南京府所有的儲備,也支撐不起一次千人以上部隊的長途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