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權的默許之下,侍其軸重新給這次軍事會議定了調子。
此後數年,在宋元之戰徹底分出勝負之前,大權國的所有重心將放置於百姓身上。對中原百姓的繼續安置,以及對宋國的百姓的救濟。
這個計劃的實施,看似簡單,其實真的要落到實處,困難重重。
糧食,是最大的困難。但是隻要中原基本安置完成,以中原與東北的產出,應付數百萬江南宋人,還是勉強可以做得到。
人手,是第二個問題。不過隨著中原百姓安置穩定後,從中還是可以抽取一定的人手來配合下一步的安置計劃。
危險依然在於忽必烈,一旦元軍攻宋失利,攜百萬流民反攻中原,便會令中原重新陷於戰亂之中。而面對百萬流民,除了將之屠殺,大權國軍隊能否有其他的應對措施?
更可怕的事情在於,宋國會不會突然與元國重籤盟約,轉過頭共同對付權國?
對於這些可能惡化的局勢,提前做些預防是必須的。但也不能因噎廢食,就此退縮而讓出中原之地。
為此,趙權將此次軍事會議擴大為政府工作會議,並制訂了大權國的第五個“五年計劃”。
政府未來五年的工作計劃,只有一個核心,就是百姓。遺留在中原的至少兩百萬元國百姓、被忽必烈脅迫至淮南參戰的百餘萬百姓,還有宋國即將被捲入戰火的近千萬百姓。
想全部把這些百姓解救出來並進行妥善安置,絕無可能。
尤其是宋國的百姓,想讓他們逃離戰火,只能在合適的時候區域性介入宋元之戰。
經過數天會議,大權國中樞官員做出了幾項重要的決策。
一是擴大徵兵範圍,尤其是面向漠北的牧民,鼓勵他們以輔兵身份加入各區野戰軍。
二、加大糧食生產的投入力度,利用冬歇時節,全面修復中原除河南之外的灌溉體系,保證來年春耕的全面展開。
三、擴大北高麗的棉花種植面積,鼓勵商人投資棉紡織廠,以準備禦寒的衣物。
四、增加肉馬飼養力度、加大一些常規藥品的生產進度。
五、增加水泥、帳篷、煤爐、陶罐食品等戰備物資儲備,質量等級可以適當放低。
六、加大對海軍的投入力度,包括戰船與水兵的培訓。
七、向日本國租借九州島五年時間,用以糧食生產;或包購九州全島五年產出的所有糧食。
八、通知李勇誠,開始在臺灣北部大規模建立安置營地,同時全力收購占城等南洋諸國糧食,屯集於臺灣備用。
九、兩年之內,在河北、河南、山東以村鎮為單位,建造兩百座土樓。爭取讓受安置的百姓擁有一定程度的自保能力。並以各座城池為核心,聯結這些土樓,在中原南部形成初具規模的防守體系。
時間!
無論是大權國,還是元國或宋國,都需要時間來改變戰場上的局面。
然而,最不被時間眷顧的,無疑是宋國。
十月初,夏貴屬下,四川統制史炤,率一萬宋軍,自夔州翻越米倉山,插入均州。彙集均州三千守卒,順漢水東下,援助襄樊。
行至光化,遭遇元軍萬戶董文炳阻擊而潰敗。宋軍統制史炤戰死。
十月底,元軍開始發動對襄樊的全面攻打。
河南臨戰副統軍訥懷,率軍首先攻陷樊城東北八里白河旁的宋軍據點古城堡。而後都元帥阿術、益都新軍千戶劉國傑驅八萬宋國百姓,經過半個月不停不休的攻打,破樊城外廓。
范文虎率宋國水軍,自嶽州北攻江陵,無功而退。
時已入冬,襄樊兩城,不僅糧草將盡,連禦寒的衣物與柴火都已耗光。城守呂文煥令拆屋為柴,又挖出屍體燃骨取暖。
城中,終於出現易子而食慘狀。呂文煥巡視城防時,常常駐立城頭,南望而泣。
次年正月初,元水軍總管張禧率領舟船燒燬聯結襄、樊兩城之間的浮橋後,再攻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