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含蓄一笑,似乎對這個回答相當的滿意,又問道:“耶律丞相,意下如何?”
劉秉忠眼角瞟向耶律鑄,心情極為複雜。
這位,年僅三十六,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書左丞相。而自己,雖然年長於他,服侍忽必烈也已十五年,如今卻只能仰望於他。
劉秉忠一直覺得,自己在忽必烈麾下,是不可或缺之人。一旦立國,哪怕沒有左相之職,也必定是右相之位。
萬沒想到,直至今日,昔日同僚,或入中樞或為一路宣撫,或是受人尊崇的翰林學士。
只有自己,依然一身白衣!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自己一身傲骨,超然事外,不肯入仕。有人甚至因此而誇自己為世上高人。
而諸位曾經的同僚,卻無人不知自己如今的尷尬。
劉秉忠不知道,這是忽必烈以此來敲打自己,或是準備徹底摒棄自己?
可是,自己十數年來,忠心耿耿,為忽必烈殫精竭慮,從不敢有任何差池,甚至連石忽銀行的股權,都未曾沾上一絲一毫。
大汗,到底為什麼要這樣對待自己?
耶律鑄迎著劉秉忠的目光,面色淡然地問道:“不知真定、順天府兩軍糧草,還能支撐幾天?”
“最多十五天。”
“他們出兵至今,有多少時日?”
劉秉忠默默地算了下,答道:“已近兩個月。”
耶律鑄呵呵一笑,“兩個月,四萬兵馬,卻連錦州城角都未曾觸及。那麼,攻下大權國,是不是得需要四百萬的兵力?”
劉秉忠一怔,攻城掠地,是這麼算的嗎?耶律鑄這是在當眾質疑自己嗎?
可是,大汗下令出兵錦州,這事情是自己能左右的不成?
劉秉忠瞥了眼忽必烈,忽必烈臉上依然帶著淡淡的笑容。
“大汗!”耶律鑄似乎沒打算繼續深究劉秉忠的責任,對著忽必烈又是一躬,說道:“大汗初即位,天下紛亂,靖內攘外,千頭萬緒。大汗需有取捨!”
忽必烈點了點頭。
耶律鑄便繼續說道:“和林、多泉子與東北,同為叛亂之敵。屬下以為,當先內而後外。
阿里不哥王爺,受人蠱惑,對大汗有所誤解,但畢竟有手足之情。當先令其知曉輕重,而後再同心對外,清除餘敵。”
耶律鑄這是主張先對付阿里不哥,收羅其蒙古舊部之後,再對付大權國與禾忽。這本就是忽必烈之前確定的對外整體攻略。
而且此時,包括霸突魯、兀良哈臺的蒙軍與河東、真定與東平的部分漢軍,共十萬人馬,早已出征,此時差不多已經快要與阿里不哥接戰了。
劉秉忠有些疑惑地看著耶律鑄。
“故,臣下提議,應當集中所有人力物力,一戰而先平和林!”
“臣,附議!”出聲的是董文炳。
劉秉忠有些茫然。
耶律鑄已經聯合了一群人,真的要準備放棄對困在榆關走廊軍隊的求援?
否則,視史家為仇敵的董文炳,不會在這時候跳出來,急急附合耶律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