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棲梧接著說道:“石見主要的防守兵力,都在南部沿海的浜田。
攻佔浜田,就基本上相當於佔領了石見。
浜田以北的海邊,有兩個小鎮,江津與大田,相隔近百里。而現在探測到有銀礦的石見銀山,正好在這兩座小鎮之間。
因此,屬下以為,可以在石見設定三層防線。
浜田、江津、大田,沿海三鎮為第一道防線。
石見銀山周邊方圓五十里,為第二道防線。
石見周邊,有一條河流江之川,自南往西環繞大半個石見境。沿江每十里,設定一個墩臺,以形成聯防之勢。此為第三道、也是最外圍的防線。
只是,這第三道防線,已經不止囊括了石見國之地,還包括了周邊的安雲與出雲一些地盤。但是,我想王將軍應該是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王鎧點了點頭,“不行的話,把這兩個令制國滅都給滅了吧。”
“你這第三道防線,需要駐守計程車卒不少吧?有那麼多人嗎?”趙權問道。
“屬下大概估算了下,第三道防線,全程百餘里,需建十多個墩臺。以每個墩臺二十人配置,需兵力近三百人。
屬下的意見,包括防守銀山的兵力,都以漢兵為主,另外可以配給大量的高麗人。
高麗人,王將軍需要多少,我就可以提供多少!”
“讓高麗人來對付日本人,能放心嗎?”王鎧有些疑惑。
“沒任何問題!高麗與倭國,基本可算世仇。兩國之間,幾乎是五年一小戰,十年一大戰。讓高麗人直接上戰場,戰力難免偏弱,但基本可以排除他們投降倭人的隱憂。”
計劃整得不錯,那就開戰吧!
對於攻佔石見國,最興奮的人,絕不是趙權與王鎧,更不是王棲梧。
而是之前已經被王棲梧調教清楚的六個日本僧兵。
能得到新興的南京府政權全力相助,幫他們打回本土,給昔日的敵人予以重擊,併為自己所效忠的皇帝獻上一些可以掌控的地盤。
佐佐木等人,當然不會以為南京府的勢力出兵石見,是真的在為了幫助自己、幫助龜山皇帝。但是又有什麼關係呢?
有其他的目的,更好!各取所需而矣。
只要有那麼一丁點的希望,就足以讓這幾個人奉上自己全部的性命,更何況這一次的希望,真的很大!
因此,這幾個帶路黨,不僅提供了石見國極為詳盡的各方面資料,連周邊幾個令制國、數個畿道的資料,也基本都有了。
哪些是可以合作的,哪些是可以暫時不用管的,哪些是一定會發生衝突,一清二楚。
在他們無比熱忱而焦慮的期盼中,十一月底時,所有備戰的物資,終於全部運抵對馬島。
十二月初二,渤海海軍艦隊,包括三艘六百料大船、兩艘六櫓八百料運兵馬船,十艘海鶻快船。離開對馬島,緩緩向東而行。
艦隊一離開對馬島,本島的一些勢力就驚動了。
誰都不知道,這群在對馬島與壹岐島,葬送了無數本島兵力的凶神,下一步的目標會指向哪。
行程之中,有不少船隻試圖靠近登船詢問,無一例外全被驅逐。
這些船隻,只好遙遙地跟在艦隊的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