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不僅僅是因為對一些未知的空洞解釋,更重要的是一種寄託。世間之人,只要有慾望,就一定會有信仰。哪怕是搶劫、或是殺人,都會有人希望可以得到神靈的保護。
比如回回們、比如以搶劫為畢生事業的蒙古人。
而越是這樣的人,他們反而越容易被宗教所俘獲。
明朝之後,蒙古人不再為患,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蒙古人已經從了喇嘛。這個宗教,在成功地將藏民調教成良民之後,又給蒙古人放蕩不羈的靈魂中,塞入了順從。中文網更新最快 電腦端:
從那之後,世間就再沒有暴躁不安的蒙古人了,他們可以順從中原的明朝、可以順從東北的女真,以至於順從那隻位於更北方的大黑熊。
因此,未來,想要真正降服蒙古人,宗教是一個不或缺的工具。
但是這個具備雙刃劍威力的工具,如何使用,趙權至今為止,依然沒有尋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
不過,既然已經準備先從海洋開始,那麼,此時倒是應該考慮如何為未來的海上版圖塑造一個精神上的共主。
而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物件媽祖。
媽祖,原名林默,出生於興化湄洲島。以超越凡人所能理解的海上救助能力,而聞名於福建。
趙權肅立於泉州的這座媽祖廟前,細細地讀著自徽宗以來,對這位海神的敕封。
前後至今已有十次敕封,包括宋徽宗、高宗、孝宗、光宗、寧宗與當今聖上。基本一個皇帝都沒有落下。
最近的一次,是嘉熙三年,受封“靈惠助順嘉應英烈妃”。也就是說,這位目前的尊號還只是“妃”,離之後的“天妃”或是“天后”還有不少的距離。
如今在泉州,媽祖的香火與地位,還遠遠不如已經成為海神的通遠王。
但是,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人會比趙權更清楚,這位媽祖在海洋上將會發揮出的巨大威力。
華人所至,只要有海的地方,就將會有媽祖的香火。
和平女神、海洋之神,護國之神?
除了寺廟,各處工坊也是趙權重點考察的物件。
宋初福建對外貿易,往南洋的需要到廣州市舶司領取憑證;往北至日本、高麗的,則要到明州領證。
自宋哲宗元佑二年,宋國在泉州正式設立市舶司後,雖然幾經罷除重建,但貿易量不斷飛速增長,至今泉州的貿易額已經超過了廣州。
將泉州視為當今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口,絲毫也不為過。
一方面,閩人長期出海在外,商路一通便有許多人回鄉經商,同時帶回大量的海外商人。另一方面,由於出閩道路的修通,與作為宋國政治中心的江浙之間交往,比起廣東更加方便,也促進了泉州貿易量的發展。中文網首發
廣州的海商,以蕃人為主,其產品多集中於民用商品。明州的貿易則側重於官方所需,自高麗、日本商路斷絕之後,其貿易量逐年下降。
而泉州,眾多生活於此的皇族保證了商品的檔次與需求。較為寬鬆的管制環境,使朝廷王公大臣需要的一些海外奢侈品,多從泉州進貨。
而最關鍵的是,趙氏宗親插手海外貿易,無論是什麼樣的違禁品,都可以從容進出。走私,更是成為了泉州對外貿易的常態。
這一系列的原因,讓泉州港的繁華,愈演愈烈。
貿易的發展,也迅速地催熟了福建的手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