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哦,可能,是我搞錯了。”看來螺旋槳還沒問世,也許以後有機會自己可以想辦法試下。有螺旋槳配合這種軸輪,也許會使現在船隻的動力得到相當大的提升。
李毅中並不認為趙權是真心覺得自己搞錯了,不過當他看到趙權對他的示意之後,就閉上嘴不再問下去。
身為水軍教頭,老袁平日裡主要負責水軍的作戰操練,很難得碰到有一個對船隻結構感興趣的人,不由談興大發。他帶著趙權認真地看了整艘車船的各個角落,並且儘可能詳細地回答趙權的一些疑問。一問一答之間,倒是讓他愈加佩服眼前這個才十一、二歲的小娃娃。只是他以為趙權自小生活在淮水邊上,家中一定是以舟船為生,對他的博知倒是沒有產生太多的疑問。
李毅中對趙權則早就習以為常了,只是在邊上認真地聽著,偶爾也問些問題。他反而對船上一些小構件與細節特別感興趣,諸如軸輪的聯接、船釘的使用、板縫的密封等。
三個人在擁擠的船上進進出出了好幾趟,除了船艏樓下的指揮艙外,幾乎摸遍了船上的每一個角落。
船行的速度漸漸緩慢下來。老袁往舷外看了看,說:“前面就是八里口了,船差不多快靠岸,你們趕緊回去找丁武吧,準備下船休整。”
不知覺中,太陽已經快落下右舷。
不遠處,是一座簡易的碼頭。碼頭四周,瘋長著一篷篷的蘆葦,夕陽照射之下,一簇簇蘆花浴滿金光,在輕風中扭著著灩麗的腰枝。
趙權腦海裡突然就迸出蘇軾的一首詩:
我行日夜向江海,楓葉蘆花秋興長。
長淮忽迷天遠近,青山久與船低昂。
壽州已見白石塔,短棹未轉黃茅岡。
波平風軟望不到,故人久立煙蒼茫。
趙權有些感慨,想當年,蘇東坡也是乘著船,順穎水而下,路過這裡前往壽州。也許他也看到了這一篷篷的蘆花。當時的蘇東坡,心境雖然有些低落,但起碼還知道路在哪。而自己呢?
趙權又陷入了迷茫之中。
船在江中緩緩地側過身子,向岸邊斜靠過去。三個碇手搬著一個大石碇,沉入江沿。
這地方名為“八里口”,據說是因為離穎水入淮口八里的緣故。
宋金停戰時,穎上曾經對宋開放,作為雙方貿易的榷場。八里口則是金國水軍設定的一個檢查站,負責攔檢宋國北上貿易的商船。蒙古接管後,將此地改建為水陸驛站。
穎水自柳溝而下,只有這地方才有可以停靠大船的碼頭。
岸上已經有支部隊在候著,人有數十,馬卻百餘,應該是蔣鬱山他們已經到了。穎上到此陸路約六十里,水路彎彎曲曲的卻足足有一百三十里。倒是他們騎馬更快了些。
最先下船的郭侃,一到岸上便被迎入驛站,在他邊上的,似乎還有史權。
等船上士兵幾乎走光了,趙權等人才順著搖搖晃晃的棧板走上江岸。
坐了一整個白天的船,腳一踏上實地,趙權便覺得有些發軟,他閉上眼,狠狠地舒展了下筋骨。上一世自己小時候可以說是天天在船上混著,但這輩子是第一次坐這麼長時間的船,感覺還真有些不太適應。
趙權在岸上扭腰擺臀了一陣,其他人也在邊上嘻嘻哈哈,趙權突然覺得有些不對勁,眼睛一掃,發現少了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