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雲和趙友最終接受了葉曉的建議,對第三分隊的編制進行了再一次的重新編制,整個第三分隊的編制重新劃分後,組成如下:
一個裝甲步兵連,一個火力支援連,一個機動連,一個後勤保障連,一個通訊排、警衛排和直屬機構。
其中火力支援連是由兩個飛彈排、三個炮兵排、一個火箭炮排組成的大編制連,而特種小隊、防化排和偵察排則全部歸納到機動連,可能是戰車制勝論的原因,趙友和秋雲強烈要求必須擁有至少一個的戰車排,於是在機動連中,又增加了一個足足六輛重灌戰車之多的戰車排。
後勤保障連則囊括了各兵種的後勤保障,併兼有工兵排。
而葉曉提出的新型步兵,則歸屬於裝甲步兵連——由此可以看出,重新編制後的第三分隊,主戰部隊就是裝甲步兵連和機動連,但這兩個連亦是由多兵種組成。
直屬分隊的通訊排因為是全新的一種嘗試,雖然僅僅是排的編制,但在葉曉的設想中,這個排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因此需要從戰區和龍刃總部申請專業的通訊人才和情報分析人才。
像這種向上面討要人才的任務,只能由趙友負責,幸虧有四象大樓的觀察組坐鎮,葉曉這種邁開大步子的行為沒有扯到蛋。
在不少的人眼中,所謂的合成營更像是小型化的集團軍,雖然似是而非,但多兵種合成的模式,看上去和集團軍沒什麼區別。
有觀察組的軍官就這個問題向葉曉提出疑問。
對此葉曉解釋:“合成化部隊的核心戰術思想就是不單打獨鬥,以最小的代價幹掉消滅敵人。
以上駟對下駟,並強化己方的下駟、用手段弱化對方的上駟,這是戰爭中不變的原則,合成化部隊則是強化己方的上駟,並將中駟和下駟整合起來,達到1+1大於2的目的。
以營為單位的合成部隊,是最基本擁有獨立戰鬥能力的編制,在常規戰場中擁有全方位的戰鬥能力並能獨立完成既定的任務。
打個比方,攻陷一座由一個團守衛的城市,進攻方必須要有充足的火力壓制力量,這就必須調派起碼一個營的炮兵,若干的裝甲部隊,還有起碼一個團的步兵,這樣規模的部隊,因為之前沒有針對性的配合訓練,在戰場上未必能發揮所有的戰鬥力來,可若是派遣一個合成營,這都不是問題!”
沒有相應的戰果,葉曉所說一切並不能征服觀察組的思想——但這不妨礙這些擁有變革決心的軍官們去注意第三分隊的編制劃分。
這個由上校帶隊由一堆校級軍官組成的觀察組,最後沒有避免摟著袖子上去幹的命運,說到底,第三分隊缺大量的指揮型軍官。
以龍刃的兵為骨幹拉起的第三分隊,雖然軍官比例極高,但特種兵、特種軍官畢竟不是全才,隔行如隔山,在新的指揮崗位上,他們並不能適應或者說是吃透新崗位的職業要求。
就拿戰狼來說,出身傳統的偵察兵,在龍刃中打滾了幾年,殺人放火搞破壞那是樣樣精通,可即便拿著葉曉提供的新型步兵訓練大綱,思想也很難一時間轉換過來。
可這些出身正統的觀察組軍官則不然,他們能理解、兵嘗試去思考接受種種思想,當他們以校官的身份擔任起尉官們的助手以後,整個第三分隊的訓練迅速走上了正軌。
這或者是軍務院大佬們派出觀察組的初衷,儘管這樣的後果就是副手往往比一把手更具威嚴和戰術素養,導致一把手的威信大規模下降,但相對起第三分隊的成長,這點小瑕疵不算什麼。
觀察組帶隊的上校孫連仲以學習觀察的藉口融入了指揮層,僅僅一會兒的功夫,秋雲和趙友這一正一副的兩位主官就淪為醬油黨了,但官大一級壓死人,兩人只能蛋疼的感受著其餘主官們的憋屈。
軍銜相當還有爭權奪利的心思,可面對打兩三個級別的婆婆,就連桀驁不馴的詭狼,都老老實實盤起尾巴,掛著特種小隊的指揮官名頭,充當那位中校的副手。
沒辦法,誰叫那位叫周開陽的中校,出身龍劍呢?
葉曉所需要的後勤人才和通訊人才以極快的速度到位了,後勤保障連和通訊排的框架以最快的速度搭建了起來,而兩位駐軍的兵工廠代表,則以幾乎賠本的價格,不斷為第三分隊定製各種裝備,在帝國強大的魔械化能力下,這些新型或者古怪的裝備源源不斷的送到了基地。
不得不說,帝國的魔械化(大家就當工業化來理解。)能力實在太強了,只要葉曉提出裝備思路,11所的專家們很快就能拿出設計樣品,兩個兵工廠則很快就能拿出各種不成熟的裝備來。
帶有引導部件的小型飛彈、能自動識別目標的火箭彈、戰場監控傀儡機等等葉曉提出了概念的裝備,很快就能變成實物出現在基地當中,正好在訓練中找出這些裝備武器的缺點,並進行相對應的修改和補充。
這也是兩個兵工廠的目的,雖然看上去現在賠本了,可一旦這些裝備能被軍方看上,捷足先登的他們,一定會拿下大筆的訂單。
將肚子裡的乾貨基本抖光的葉曉,在之後就一心撲到了裝備上面,未來戰爭中種種常規化的裝備都被他提及出來,11所的研究專家們飢渴的吸收著葉曉的設想,將這些設想盡全力變成現實。
帝國龐大的技術儲備給了11所無與倫比的支援,到後來,兩個兵工廠也將大量的研究人員派遣了過來,一心一意的幫著葉曉設計研發新式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