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武內仲麻呂不是兵法家,也許他也並不象他自詡的那樣文武兼備,更不可能成為他的先祖武內宿禰那樣成為東倭歷史上有名的名臣。但不管怎麼樣,這人也並非一無是處。他領了軍令,挎著腰刀帶著兩個家臣就下了山坡,不大一會的工夫就領回來一個老頭。
這老頭歲數很大,頭頂的頭髮早就掉得沒剩幾根,只把餘下的幾綹雪白皓髮隨便挽著一個蓬蓬鬆鬆的倭髻,大片溜光的頭皮在陽光對映下熠熠閃亮。眉須也是全白,兩道斷巖眉下一雙小眼睛總是眯縫著,但走路並不顯老態,人雖然矮,腳下卻走得一點都不慢,武內仲麻呂和他並肩而行,卻時不時還要快趕兩步才能跟上老人的步伐。直到堪堪要走到坡頂了,這老頭才慢下步子。
橘石足早就替蘇破和侯定作了介紹,這老頭就是小野義政。
蘇破不想耽擱時間,胡亂拱了個手,也懶得客套,直接就問道:“小野大人這是答應借道了,對吧?”
小野義政還沒說話,武內仲麻呂搶著說道:“蘇大人,小野大人不僅答應了借出道路,還想出兵襄助……”
他的話沒說完就被蘇破劈頭打斷:“借道就夠了,不用出兵!”說完就低頭凝視著小野義政。北上的趙軍總共才三百人馬,要是再帶上小野義政,等和倭兵打起來,還要防著身邊身邊的這支“友軍”;他沒那空閒工夫!
小野義政乾笑了一聲,沒有立刻說話。他的莊園正在難波與平安之間,所以趙國船隊到了難波的當天傍晚,他就聽說了訊息;知道從海船上下來的不是趙國的商人而是趙國計程車兵,他就料想到這些趙兵的目標多半就是藤原氏。接下來的幾天裡,南來北去的風聲謠言更是映證了他的判斷。先是有逃難的人說,後山天皇的兒子、剛剛薨歿的四條天皇的哥哥、飛鳥寺的大和尚前三口,準備繼承倭王的王位,要徹底平定藤原氏之亂,難波城裡來的幾萬大軍,就是他從大趙請來的,目的就是剷除藤原氏;緊接著又聽說藤原氏四面八方地到處請調援軍,什麼平安京裡重開了太宰府文室正弘成了徵夷大將軍,什麼藤原氏已經調集了十萬大軍隨時都會南下,還有什麼美作因幡備前備中等國的大軍不日就會到來,天國寺高僧圓光請到佛旨,菩薩說了,藤原氏“或有小厄不足為慮”……訊息太多了,真真假假地混淆一處,根本理不清楚其中的頭緒,就連他這個兵家都覺得頭疼。他不相信藤原氏能在揮手間組成十萬大軍,上岸的趙兵也不可能有幾萬人,可是,有趙兵在難波登陸的事情是確鑿無疑的,平安城裡已經聚集起兩萬以上的人馬,這個訊息也得到了確認。眼看著一南一北相距百里的兩支大軍都在厲兵秣馬,隨時可能展開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合戰,在這個時候,夾在南北之間的小野家究竟應該何去何去的問題,就擺在了他的面前。小野家與藤原氏有夙仇,參加藤原氏一方是絕對不可能,可歸順前三口,他又覺得心裡沒把握。為了這個事情,五天以來,他一次又一次地召集家中的家臣反覆會議,想對小野家的去向作出個決定,可是直到現在也沒議出個什麼結果。他自己是比較贊成向難波的新倭王輸誠,因為前三口就在難波,大義在趙人的手裡。不過,雖然大多數的家臣都承認道義確實是在趙人的手裡,可是隻有大義也沒有用。趙兵上岸之後就忙著築城,再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舉措,顯然也是意識到了藤原氏的兵力優勢,從而不得不先保證自身的安全。道寡的藤原氏兵力佔優,兵弱的趙人掌握著大義,雙方各有所長又各有所短,彼此都有顧忌,不可能放手一搏,到最後很可能會形成對峙的局面。因此家臣們建議,在眼下局勢不明朗的情況,小野家最好的出路就是誰都不幫。這叫作“君子之性中立不倚”,你們兩邊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都別來理我,理我也沒用。提出這個“當如青竹之態”意見的家臣還說,這樣做了說不定還有意想不到的好處,趙兵和藤原氏殺得天昏地暗,萬一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機會,小野家豈不是可以國仇家恨一朝俱雪?於是,小野家在昨天傍晚的會議上決定下來,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保持“竹之態”一一中立。
誰知道天意就是如此作弄人,昨天才剛剛決定採取中立,今天趙兵就開過來。雖然趙兵來的人馬不多,只有二三百人,明顯就是大軍先鋒,可誰知道接下來趕到的還有多少趙軍。因此小野義政只能再次召集會議,重新決定家族的去留。事實上,哪怕不開會他也有所決斷。難道在歸順這唯一的一條道路之外,眼下小野家還能夠有別的選擇嗎?就算是有選擇,也只能在暫時的歸附與死心塌地擁護前三口之間作選擇了……
他就是抱著這個目的來見蘇破的。出兵襄助不過是個藉口,就是蘇破答應,他也不可能派兵。他只是需要親眼看一看,這些漂洋渡海而來的趙國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所以被蘇破嚴詞拒絕,他也並不難堪。唯一讓他稍稍有點驚訝的是,這個趙軍的先鋒官,看上去似乎壓根就沒有和他交談的意思。
蘇破確實不想和小野義政羅嗦。他自己的煩心事都想不完,哪裡有心思去搭理一個藩國的鄉下地主?他從段四那裡接到的任務,是要一路上故佈疑陣且戰且退,教文室正弘這個倭兵統帥猶豫不定,從而推遲倭軍南下的腳步。這即是說,他這一趟北上不是偵察而是要真打,而且打輕了不成打重了也不行,打輕了怕是招引得文室正弘尾隨追擊,打重了倭軍就要收縮回去倚城固守,那就真地把奇兵突襲打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了。所以他必須打得恰倒好處,既要教文室正弘對趙軍的戰鬥力沒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又要使他覺得趙軍的兵力不足,有信心把趙軍驅逐下海甚至是一口吃掉,從而慢慢地穩健地堅定不移地走進段四為他設下的陷阱裡……
蘇破覺得,段將軍佈置的任務實在太難了,按營裡那些燕山老兵的口頭禪,這事的“難度係數”至少也在“三點五”以上!反正他是一點把握都沒有,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他很不耐煩地攆走一隻總是圍著自己轉圈的蒼蠅,冷著臉對小野義政說:“小野大人,兵不用派,有這份心思就好。”他皮笑肉不笑地凝視了小野義政一眼,目光一閃又收回去,轉頭望著莊園的城河高牆和牆內東一堆西一簇的茅屋木舍,頓了一下又說,“我們就是想借個道而已。當然……”說到這裡他笑了一聲,不緊不慢慢悠悠地說道,“……當然了,我們也不會強人所難。要是小野大人不情願讓出道路的話,那也行……”
這就是在威嚇了。這種兵法中很常見的招數小野義政同樣運用得非常嫻熟。倘使把他換到蘇破位置上,他肯定會使得更加地圓圜自如,而不會象蘇破這般粗糙生硬。但他不是蘇破,他背後也沒站著一支龐大的船隊和數千精銳士卒,所以他立刻便低下了頭一一遠比他乍見蘇破行參見禮節時更低,深深一躬,異常謙恭地說道:“將軍言重了。道路修出來就為了讓人順暢通行的,小的的莊子不過是湊巧修在路邊而已,哪裡敢說個‘借’字?既然將軍的麾下要透過小的莊子,這樣,就讓小的來為將軍帶路指引一一如此可好?”
蘇破沉默著,待著一張臉,眼珠子都沒轉一下,微微頷首輕輕地吐出一個字:“善。”語氣做派都學足了前三口在武內仲麻呂他們這些倭人面前的模樣。隨著他的話音,三個倭國豪強同時躬下了身……
有小野義政的陪同和指引,趙軍透過自然是毫無窒礙。莊園裡的也早就得了訊息,刀槍入庫竹箭下弦,吊橋落下莊門大開,小野義政的兩個兒子領著家裡的晚輩以及幾十個家臣武士,早早就恭恭敬敬地守在路邊預備迎送。藉著機會,小野義政還把自己的兒子介紹給了蘇破與侯定。
蘇破也沒什麼多的話和兩個人說,只是有點不滿地說,既然倭王四條已經薨了,而他唯一的親人前三口現在就在難波,作為倭民,小野家不去向倭王的親屬弔唁慰問,卻依然守在這個地方,這似乎於理不合吧?
小野義政立刻解釋說,其實他早就聽說倭王四條薨了,但藤原氏密不發喪,更不告示天下,訊息無法得到證實,他也無可奈何。好在蘇大將軍帶來了倭王前三口的訊息,他決定,今天就讓大兒子去難波城拜謁倭王一一其實就是送子入質的意思。當著蘇破的面,他吩咐大兒子,準備去一份厚禮,立刻就出發。
可他的大兒子卻光點頭不行動。兩個跟隨他多年的家中重臣也是不停地咳嗽噴嚏揉眼睛,顯然是有很重要的私秘話要告訴他。
蘇破當然不會讓小野義政離開自己的掌握;至少在退兵之前絕不可能。這就是張護身符;有小野義政在身邊,即便小野家想搗鬼也要投鼠忌器。所以他假裝沒有看見幾個人來來回回地遞眼神,揚著臉似乎在目測莊園圍牆的高低。
小野義政知道蘇破對自己不放心,說是派來保護他的兩個趙兵又和他寸步不離,既然沒有機會私下溝通訊息,索性便大方地問兒子,到底出了什麼事?他還特意用唐話來詢問,表示自己在蘇破面前沒有絲毫的隱瞞。
他的大兒子猶豫了一下,卻用倭語說:“剛才傳回來訊息,文室正弘出兵了。”
小野義政的眉毛猛地擠成了一團,卻惡狠狠地教訓說道:“說唐話!”
“……半個時辰前傳回來訊息,文室正弘已經出兵了。”
蘇破驀地扭過頭,死死地盯著他。雖然倭兵早遲都要南下,他心中也早就有所預料和準備,可驟然聽說,他依舊覺得心跳有點發緊渾身有點發涼。那可是兩三萬的倭兵,一旦動起來便似鋪天蓋地的翻騰捲雲,他這三百人連個浪花都撲騰不起來就得全都填埋進去……他穩了穩心神,把心中那些亂七八糟的雜思亂念先丟到一邊,先思慮幾個要緊關節:倭兵出動了多少,又是在什麼時候開始行動的,分成了幾路,文室正弘呢?這個東倭第一兵法家,他是坐鎮在平安城裡,還是跟隨大軍一起行動?剎那間他的心頭就湧出來無數的問題,又冒出來無數的應對之策……就聽小野義政問道:“已經出兵了?他們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是昨天早上在天國寺舉行的禮佛誓師,文室正弘出城是在午時。”
蘇破忍不住瞄了一眼當頂偏西的太陽。今天的午時剛過;從文室正弘的大軍出動到現在,最少也有十二個時辰。按他從難波過來的這一路上的地形地理以及道路狀況看,象文室正弘的上萬人大軍團運動,一天最多也就是二十里;考慮到敵人是在本地作戰,佔著地利的優勢,後勤補給也不會有什麼匱乏,也許一天能走三十里。從平安城到難波是一百里左右,小野莊園離難波五十多里,離平安城四十多里,正好在中間的位置一一這即是說,很可能就在一兩個時辰之後,他便要遭遇到南下的倭國大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