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慕的奏報方式,令李世民和大臣們都耳目一新,都在想著是否採用這種奏報的方式。
這固然是葉慕的奏報,近似於現代企業的彙報工作和方案講解,使得彙報非常容易令人明白且簡潔。
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古代的奏報方式,很是繁瑣。
若是武將還好些,因為武人很大一部分都是隻學過兵法,所上奏方式相當於白話。
但文臣就不一樣了,之乎者也要扯一大堆。
最有意思的,就是明朝的時候,朱元璋有次看奏摺,看了兩千多字,才算是看到奏摺到底是要上奏什麼。
而之前的內容,都是寫的問候皇帝或著引經據典,總之東拉西扯,似乎是在靠這個方式表現自己的文采斐然。
這奏章就像是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本就是個粗人的朱元璋也不慣著,之後上朝就在朝堂上把那臣子臭罵了一頓,同時嚴令禁止奏章這樣寫。
雖然這個事情是明朝發生的,但實際上在這個時期,也不是沒有這樣的人。
無論是當朝上報還是上奏疏,非得寫的花團錦簇,引經據典,寫個大半天才給你說主題是啥。
葉慕說完了,退到了一邊。朝中文武思考了一番,發現居然沒什麼可以補充或者反對的。
那些種子都是葉慕帶回來的,而且這第一茬也是人家自己種的,皇帝派去的人,只不過是按照葉慕的指導鋤草或者澆水而已,而且最後的成果成績斐然。
拍馬屁的話自然要說給皇帝聽,但是實際上都知道是因為葉慕。
他們又都是些文臣武將,武將中一部分人還懂莊稼或者稍微懂些,可文臣就基本都不懂了。
他們在這方面,還真就沒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只能是聽別人說。
所以當李世民聽完葉慕的奏報,問了句其他大臣的意見,基本上都是說葉修撰說的詳細,沒什麼補充的,葉修撰說的對,沒有什麼錯漏之類的。
所以今天最重要的兩件事之一,就這麼簡單的結束了。
沒有人對新作物的事情有什麼可說的,李世民便自主的開始了第二件事。
“諸位愛卿,金科狀元葉慕,不但是文采斐然,幾次策論也寫得極為出彩!”
“那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現在已經是我大唐文人墨客盡所周知的名言了,也是我大唐學子們新的理想之一。”
“如今,葉愛卿又為我大唐帶來這等寶物,我大唐之未來,可謂前程似錦啊!”
“諸位愛卿認為,朕應該給個什麼封賞,才能嘉獎葉愛卿的功勞啊?”
李世民這話說得笑意滿面。古代加官還好說,加爵皇帝也是頗為頭疼的。每一個新興貴族的出現,都會讓一塊蛋糕再多一個人分享,這也是為什麼一直都有削藩了。
皇帝連自家的親戚都想法設防的要削藩,就別說那些貴族了。什麼丹書鐵券免死書,歷史上就沒有機會是有用的,說殺就殺毫不猶豫。
皇帝一言九鼎也不過是表面上說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