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帝國軍重整防線,金國的騎兵便如大壩決堤一般奔湧而來。
有史以來,每一個朝代的開創者都是英明神武的梟雄之輩。
金太祖完顏阿古打,因不滿遼人統治,這才以數千人起家,南征北戰了十年,這才艱難的戰勝了強大的遼國,在上京會寧府建都立國。
完顏阿古打乃是馬上皇帝,而他的十六個兒子,雖不能說是個個驍勇,但從長子完顏宗幹,到排行十六的完顏斡忽全都能征善戰,尤其是排行二子完顏宗望和四子完顏完顏宗弼更是其中翹楚。
其實金國不光是皇帝和皇子個個能打,就連他們麾下的兵馬,那也都是身經百戰之輩。
完顏宗望不等帝國軍重整防線,便直接下達了全面攻擊令,只見無數的金國騎兵便如大壩決堤一般奔湧而去。
訓練有素的金兵來到帝國軍陣地後,並未像那三千常勝軍一樣猛衝過去,而是一分為二,前軍向左右兩個方向劃出了美妙的弧線,使用各種長兵器將戰線前的木質拒馬挑開。
失去了拒馬的妨礙後,後面的大批金國騎兵頂著猛烈的槍彈衝到了陣地前五十米左右的地方後,同樣向左右兩個防線急轉,同時彎弓搭箭射向帝國軍的那些火槍手。
但從金兵控馬急轉和開弓射箭這兩項,就可以看出金國騎兵的戰鬥素養真的遠超遼國和宋國的軍隊。
騎射指著是馬匹在賓士的時候射箭,而不是停下馬慢慢的彎弓搭箭,這是非常難掌握的技能。
因為騎手不但要在戰馬疾馳的時候射箭,而且還要面對馬匹的不斷起伏顛簸,所以想要在這種時候射出箭矢命中目標是非常難的。
通常戰馬奔跑的時候,在到達最高點的時候,會有一瞬間的懸空,然後再往下落,這一剎那是放箭的良機。
雖然戰爭中,很多時候尤其是面對結陣的步兵的時候,騎兵們射出去的箭只需要有一定的戰場覆蓋率便可以對敵方造成一定的殺傷,而無須點對點狙擊。但是不論如何,在奔跑的馬背上射箭,難度要遠遠高於騎馬,也遠遠高於射箭。
如果說在正常奔跑的馬背上射箭,那西夏軍隊和以前的遼軍和部分的宋國西軍精銳還能做到,但是由於戰場的複雜多變,加上騎兵除卻正面進攻之外也會有迂迴包抄,追擊襲擾,或者是阻截後方追敵等等不同情況,騎射的內容又要再次被進一步深化。
宋國的軍事寶典《武備要略》中,對於騎射有三種姿態的描述,分別是對蹬,抹鞦,分鬃。對蹬就是射擊左邊,分鬃是射擊前方及小範圍的右邊,抹鞦則是射擊正後方。
如今的宋國的軍中,早就沒有還會齊射的騎兵了,而成立不久的帝國軍騎兵自然也不會這項技能,只有這些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的民族,才能擁有大量會使用騎射的騎兵了。
金國騎兵的攻擊策略非常難破解,讓李南等人陷入了兩難之境。
火槍兵的身上並沒有可以防禦箭矢的鎧甲,所以如果火槍兵後撤躲避飛來的箭矢,那沒有了火槍的威懾,金國騎兵肯定會直衝入陣。
而火槍兵要是原地不動,繼續跟金兵硬拼,那傷敵一千也會自損三百。
面對金國騎兵以傷換傷的慘烈攻擊,在山坡本陣觀察戰況的李南忍不住皺起了眉頭,現在留給他的選擇實在不多。
思索片刻後,李南只能將備用計劃拿了出來:“傳令下去,防線後撤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