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中記載:在蝸牛的左觸角上建立國家的,名字叫作觸氏;有在蝸牛的右觸角上建立國家的,名字叫作蠻氏。兩國經常因為爭奪土地而掀起戰爭,死在戰場的屍首就有幾萬具,他們追趕敗兵,十五天才能夠返回來。
莊子借這個故事所隱喻的是,世人所認為是大事的,重要的名利,地位,金錢,世人為之爭執不休。在真正大氣的人看來,不過都是蝸角之利。
其實這個故事也跟格局有關,蝸牛之角的國家,就如井底的青蛙一樣,他們生活的環境就決定了眼界、心胸。
錫蘭這樣一個小小海島國家上的僧侶,感覺自己就是這個國家超然的存在,可以為所欲為,只是他們找錯了物件。
看到天空中爆開的焰火訊號之後,駐守在附近海域的‘海王號’,以及帝國海軍艦隊立刻來到了錫蘭島的港口。
強大的火炮瞬間摧毀了岸邊錫蘭人的船隻和守軍,隨後一隊隊的海軍陸戰隊員開始登島,向這個國家的都城進軍。
這些年因為帝國不斷的向外擴張開戰,算得上百戰百勝,這就給了所有帝國百姓都培養出一種民族自豪感,這種感覺以軍人最為強烈。
在帝國軍人的心目中,除了自己的國家之外,其他的域外之人都是跳樑小醜一般的存在,何況此時又是q去救援皇帝陛下,因此他們立刻下了辣手。
凡是手中拿著武器的錫蘭人,全部被擊殺,數千帝國海軍士兵長驅直入,真可謂是遇神殺神,遇魔殺魔,留下了一路的鮮血和屍體。
進入錫蘭的都城之後,海軍將士兵分兩路,一部分火速前往寺院救駕,另一部分攻向了錫蘭的皇宮。
中午時分寺院內發生爭鬥,而到了傍晚,戰鬥已經全部結束了。
李南和眾嬪妃自然是安然無恙,帝國海軍的將士們則指揮投降的錫蘭士兵,將那些倒在地上的屍體都拖到了寺廟之中,隨後防火焚燒起來。
錫蘭國主和貴族大臣們都被押了過來,全部跪在了李南的面前。
此時錫蘭國主也知道了事情的經過,也知曉了面前之人就是東方大國的皇帝陛下,頓時被嚇的連連叩頭求饒。
對待外國人,仁慈並不是李南的態度,何況自己這次殺了這裡的僧侶,搗毀了神像,麾下計程車兵還將幾乎所有的錫蘭士兵都殺掉了。
在這個時代,國與國之間,就跟人與人一樣都是優勝略汰,強國自然會四處侵略,而弱國只能屈服或者等待毀滅。
李南望著跪在面前的錫蘭國主,以及那些貴族們,估計就算饒了他們,此事也不會善了,留著他們以後估計還會難為來到此處的帝國海商。
“都殺了吧。”考慮了幾秒鐘,李南下達了一個命令。
“不要啊!”
“求求您饒了我,我願意花錢贖命!”
聽懂了李南這句話的錫蘭人,被嚇的面目無色,連連求饒,可惜這改變不了什麼。
士兵們帶走了這些人,殺完人事情還不算完,大量士兵衝進了皇宮和佛寺,將那座被打碎的金色佛像,以及寺廟和皇宮儲存的財物全部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