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帝國軍團,如今每個軍團計程車兵都擴充為五萬人,在這場戰役中佔據了絕對的上風。
最意想不到的事情是隨著攻城戰的持續,附近宋國百姓發生的巨大變化。
帝國軍二十多萬人,因為要挖掘壕溝,製造拒馬、設立營帳等等雜事,所以需要到附近徵用民丁。
沒想到帝國士兵們謹守軍規,不但不騷擾宋國百姓,還按照每日的勞動量支付薪酬或者糧食,這無疑讓那些被金兵和宋兵肆虐過的宋國百姓非常意外。
帝國軍主動宣傳成效或者不大,但是這些百姓回去之後四處宣揚,很快就有那些活不下去的百姓,主動來帝國軍大營找活。
一來二去之下,郾城外就出現了令人驚訝的一幕,守城的宋軍沒有得到宋國百姓的幫助,反而是城外的帝國軍營中有大量的百姓幫忙,從這一點上就看出,如今的宋國已經民心渙散到了極點了。
經過數日不間斷的炮轟,郾城的城牆和城門被轟得千瘡百孔,等到達臨界點之後,城牆立時坍塌了幾處,但帝國軍這次卻並未急著衝入城中,而是繼續用火炮攻擊。
炮彈從破爛的城門和倒塌的城牆上射進城中,前去封堵城門和城牆缺口的宋軍,一時間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炮彈炸的血肉橫飛。
用炮火掃清了敵人後,成千上萬的帝國軍湧入了郾城之中……
這場戰鬥根本沒有什麼懸念,而且城內宋軍的抵抗也並不激烈。
目前能在巷戰中戰勝帝國士兵的兵種還沒有出現,在發揮不出來速度優勢的情況下,即便是金國的騎兵在城市中遇到帝國軍,也是死路一條。
當帝國軍攻佔了全城後,克雷斯、利奧尼達等帝國軍將領和劉延慶來到府衙中,見到的就是立於院中花樹下的种師道,只不過他早已經停止了呼吸。
种師道並非是死於帝國軍手中,而是自刎而死,或許他是感覺有愧於欽宗趙桓和宋國百姓,又不想做階下之囚,所以才會做出這種選擇吧。
雖然种師道是帝國之人,但對於這位宋朝的名將,不管是諸位帝國大將,還是同樣來自西北的劉延慶,都對其敬佩不已。
劉延慶來到种師道靠在花樹上的屍體前,唉聲嘆道:“種彝叔啊,你這是何必呢?想你種家數代忠心為國,但你祖上當年就被樞密使龐籍打壓,其後種家上書請功,還被那些文官集體打壓。就算是你,立功雖多,也屢次被趙桓免職。君既然不仁,你又何必如此愚忠啊!”
說著說著,似乎也是觸動了劉延慶的傷心處,這位宋國降將越說越是動情,最後竟然在種師道身前大哭了起來。
至此,宋國七十六歲高齡的西軍名將种師道,在郾城戰敗後自刎故去。
帝國皇帝李南得知後,命克雷斯等人為种師道準備上好棺木,待戰後將其送往故鄉京兆府安葬。
种師道二子也在此戰中被俘,帝國軍並未傷害他們,而是將其押送到帝國京都長沙。
郾城被破,种師道的十萬大軍除了攻防期間陣亡的三萬餘,剩下的六萬多全部選擇了投降,宋國的最後一道屏障也徹底煙消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