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徽宗趙佶的協助,李南對於拿下宋國就更有信心了。
早已經等不及的幾位帝國將軍,剛剛得到了皇帝李南下達的進攻命令後,馬上指揮軍隊攻向了長江一線。
自從兩國正式開戰之後,雙方軍隊在長江流域的各個渡口,展開了數場激戰。
宋國雖然國力衰敗,江南的產糧區也盡失,已經是強弩之末,但畢竟還有種師道和李綱這些名將和幾十萬大軍在,所以帝國五大軍團的渡江戰,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輕鬆。
欽宗趙桓雖然不喜歡种師道和李綱,不過他深知要想抵抗帝國大軍,那就不得不啟用他們。
自從金國退兵之後,議和派佔了上風,主戰派的种師道立刻被貶官到滑州,同樣下場不妙的還有李綱。
若不死帝國大舉進攻,恐怕這兩位宋國的名將都會老死異鄉,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還是李南救了他們。
被緊急召回來的种師道,被欽宗任命為檢校少保、淮南京西制置使,不但統帥了二十萬大軍,還有權自行徵兵徵糧,可以說是目前宋國軍方的第一人。
李綱也被委以重任,成為了京東安撫使,率軍十萬防禦宋國東部的海路。
种師道打了一輩子的仗,他知道如果讓帝國軍突破了長江天險,那要想在平原地帶跟火器犀利的帝國軍對攻,肯定難上百倍,因此他將十五萬宋軍全部派駐至淮南兩路和京西南路的長江沿岸渡口死守。
宋國防禦力量的變化,出乎了帝國參謀部的意料之外,由於种師道現在領兵在外,所有軍事命令都是他臨時釋出,所以帝國情報局的優勢也被大大削弱。
由於暫時不瞭解宋國的防禦力量分佈,所以帝國各大軍團都開始了小規模,但是很頻繁的試探性攻擊。
就在帝國還在蒐集宋國軍隊情報的時候,長江沿岸突然爆發了激烈的戰鬥。
這次的大規模戰鬥出乎了帝國所有人的預料之外,因為本應是防守方的宋國大軍,居然主動攻擊了帝國的三處長江大營。
渡江作戰乃是兵家大忌,因此這次种師道就是利用了攻勢如虹的帝國軍心理盲區,再加上長江流域原本就是宋國的疆域,對大小渡口的熟悉程度上,在此生活了上百年的宋人更為了解。
京西南路的五萬宋軍,在種師中的率領下,悄悄將四萬兵力轉移到其他的小渡口,隨後登陸後對帝國成立不久的皇家第五集團軍答應展開了攻擊。
种師道在荊湖西路,使用同樣的戰術,親自指揮八萬大軍渡江反攻,上岸後跟帝國皇家第二,第三集團軍發生了碰撞。
兩國軍隊各有優劣,宋國兵力佔優,又是突襲,而帝國軍則是裝備精良,所以這次的戰鬥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激烈。
因為是突然遇襲,所以在戰鬥的初期宋國軍隊佔據了上風,不過當帝國皇家軍團頂住了敵軍的第一波攻擊後,很快就開始了反擊。
當帝國軍的火槍和火炮開始發威後,种師中和种師道都按照計劃迅速退兵,快速的撤回了長江北岸。
此戰結束後,成軍較晚,戰鬥經驗稍差的皇家第五軍團傷亡超過五分之一,不過也留下了五千名宋軍士兵的屍體。
种師道在克雷斯和利奧尼達這兩位帝國將軍的手中並未佔得便宜,付出了上萬人的代價,也僅僅殺傷了幾千帝國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