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內閣:宰相廢了,好像又沒廢?
【文官們能同意嗎?皇帝這不是打我們的臉嗎?】
【於是一些官員反複上書救援被貶的幾個人,逼得朱見深不得不更改旨意。】
【把幾個人從偏遠之地調到了應天府去,雖然還是沒有給很高的官職。】
【但這何嘗不是一種妥協呢?】
正德年間,要朱厚照來說,這就叫憋屈!
一國天子時時刻刻都要被文官打著勸諫的名義,實際上卻是被轄制了權力。
東漢末年,曹操意外嗅到了一絲熟悉的味道。
咦,這手段不就是玩輿論戰嗎?
咳咳,想當年他透過撰寫文章,發表演講等方式,展示了自己勢必要革清弊病,匡扶大漢的決心。
這妥妥的正面形象啊,為他贏得了不少贊譽和支援呢!
【說到底,這就是文官們依靠手中紙筆和口中言論,依靠輿論制衡皇帝的手段之一。】
【但凡你是個注意名聲,在乎臉面的皇帝,那多多少少都得有所顧忌吧?】
【當然,皇帝要是鐵了心要享受,文官也沒辦法。】
【那為什麼我們還是說明朝文官集團的權勢很大呢?】
宋朝,趙煦冷哼了一聲,還能為什麼?
皇帝玩樂就玩樂,大不了就是多花點錢供著就行。
只要不觸及到他們的核心利益,也沒什麼大不了。
也正因如此,歷朝歷代的改革才會如此難以施行,除非是真正大權在握的皇帝,又有幾個人的改革是成功的呢?
大多數只是隔靴搔癢罷了!
【明初之時,朱元璋為了集中皇權,廢除了宰相制。】
【老朱他精力旺盛,每天宵衣旰食的幹活,拼命處理朝政,盡管如此也有力有不逮的時候。】
【自然也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這麼好的精力,每天兩眼一睜就是幹。】
【所以,內閣制度由此應運而生。】
唐朝,李世民雙眼一亮,廢除宰相制?
自古以來,宰相作為臣子的權力之巔,對皇權來說也是一道沉重的枷鎖。
但正如天幕所說,宰相的權力也是來源於僅憑皇帝一個人無法處理天下的政務,分權是必然的。
這內閣制度,應當就是對此的解決辦法,有點意思。
永樂年間,朱棣一下子就聯想到了自己所設立的文淵閣。
不過,文淵閣只算是他的私人機構,也沒有官署,更別說對朝廷裡的各部衙門有什麼權力了。
【永樂年間,剛開始的內閣並沒有設定官署,充其量只能算作幫皇帝處理政事的私人秘書機構罷了。】
【選入內閣當值的也多是一些負責編修,檢討和講讀的文官。】
【直到仁宣時期,諸如六部尚書之類的文官開始進入內閣,內閣的權力開始加重,也出現了一套更加完整的政務處理流程。】
【通俗點說就是,閣臣們先給奏章草擬個處理建議,拿給大老闆看。】
【老闆說沒問題後,下面的監察機關六科再確認一遍就ok了。】
【相當於秘書彙總整理,連方案都想好了,皇帝只需要點頭yes,搖頭no。】
【至此,內閣擁有了替皇帝起草詔令,批複奏章的票擬權。】
秦朝,李斯心中玩味,挑了挑眉頭。
票擬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