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李隆基:三十六計,走為上計!看我瞞天過海!
【安祿山起兵可以說是天下震驚,畢竟大唐已經安寧了數百年了。】
【叛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控制了河北,太原附近的官員急忙奏報安祿山謀反。】
【e,但李隆基認為又是厭惡安祿山的人編造的誣告,選擇置之不理。】
老李家眾人:???
不是,誰會拿起兵造反來誣告啊?!
李隆基委屈):這,每個人都用謀反來誣告政敵啊!
武惠妃:......
李林甫:......
那以前你怎麼就相信,現在就不信了是吧?!
安祿山:只要馬屁拍的好,煩惱從不往身上找!
【直到多處郡縣接連失守,這下子不信也得信了!】
【但也不知道李隆基和楊國忠哪裡來的自信,覺得平叛安祿山費不了多大功夫。】
【此時在長安的封常清主動請戰,前往洛陽徵兵平叛。】
開元年間,張九齡和李隆基對視一眼,面面相覷。
這誰啊?
不過能主動請戰,應該是有點本事的。
【可能是大唐安逸的太久,他們都低估了自己的敵人。】
【洛陽招兵,招募的幾乎都是市民和僕役,戰鬥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邊安祿山幹的可是提著腦袋的大事,不成功便成仁。】
【故而安祿山率主力進攻洛陽的時候,封常清大敗,洛陽失守。】
天寶年間,比李隆基更慌的是洛陽的百姓。
不少人已經謀劃著帶著家眷先離開洛陽避難。
自古以來被叛軍攻陷的城市,百姓有幾個能落得好下場?
【李隆基大怒,削官讓封常清去陝郡守將高仙芝軍中當平民效力。】
【封常清和高仙芝二人治軍極嚴,雖然首戰失利,但並不代表他們二人是無能之輩。】
【二人分析局勢後打算退守潼關,以謀戰機。】
李世民心中緊張,聽到此處不由點點頭。
潼關天險,易守難攻,此時並不利於正面交鋒,以退為進才是上策。
【可惜再好的將軍也架不住上面的人昏了頭。】
【軍中有個李隆基派來監軍的宦官名曰邊令誠,不僅老是幹涉高仙芝的軍令。】
【還屢屢索賄,高仙芝鳥都不想鳥他,自然把人得罪了。】
三國,張飛已經嚷嚷了起來。
什麼玩意兒?要敢在我軍中礙手礙腳,早一斧子劈了他去!
諸葛亮面色凝重:“小人難防,只怕這二位將軍難以善了。”
【邊令誠懷恨在心,見二人退守潼關就入朝參奏。】
【說兩位將軍貪生怕死,敗退之後不敢出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