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引導,以及吳光良有意營造出來那種不同生活層次之間的差距,讓所有基地中工作生活的人都看到了與其它地方不一樣的東西,也讓他們找到了自己應該努力追求的方向。
基地中越來越多在“貧困線”上徘徊並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主動扔掉貧困戶的帽子,向著更高的生活層次努力。
因為,雖然那頂貧困戶的帽子可以讓他們享受到民生公司提供的免費扶貧待遇,但由於基地規則的限制,貧困戶的成長空間是有限的,一年能夠享受到三千元左右的待遇就是他們這個生活層次的上限。
要想突破這個上限,必須要摘掉“貧困戶”的帽子,並付出一些對他們來說並不繁重的體力勞動而已。
扶貧,如果扶得“貧困人口”的日子過得比普通百姓更好的話,那不是功勞,而是災難的開始。
透過扶貧供養基地的有序引導,當地登記在冊的貧困人口全部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只要這個基地一直運轉下去,當地政府就不會再為扶貧工作的開展而發愁。
基地對外提供的勞動機會,慢慢地在周圍群眾之中擴大著影響。
這種新穎、靈活的短期就業方式,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聚集到基地周圍。
哪怕每天沒有什麼事情,到基地看一看、轉一轉,說不定就會得到一個輕鬆的掙錢機會,這比在街上茶館中打點小牌顯得更有意義。
吳光良在得到基地反饋的這些情況後,決定加快基地的建設,儘快讓扶貧供養基地按照原定規劃完工,以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影響力。
農村地區的養老,目前仍然還是以居家養老為主。
各鄉鎮設定的敬老院,裡面住的基本上都是“五保戶”,一般有子女的家庭是不願意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去生活的。
因為,敬老院的生活條件畢竟不如自己家裡,如果他們的子女那樣做的話,很容易受到親朋好友的指責。
萬一因此落個不孝的名聲,他們的子女就沒有辦法在當地混了。
但是,民生公司的這個基地不一樣,因為在這個四合院的大門上掛著兩塊牌子,一塊是民生扶貧供養基地,一塊是民生養老院。
只不過,民生扶貧供養基地只佔用了一棟大樓,基礎設施的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並且已經投入了正常的運轉,需要繼續投入的大額物資、裝置並不是很多。
而民生養老院佔用了三棟大樓,如果這三棟大樓的房間全部用來居住的話,總共可以提供六百多個床位。
可是,如果全部設定成床位,相應的配套設施和服務場所跟不上的話,這樣的養老院與敬老院又有什麼區別?
所以,這三棟大樓的三樓以上被劃成了居住區,一、二樓被規劃成了功能和服務區。
為了與貧困人員的伙食體現出差別,養老院在扶貧供養基地食堂對面的那棟樓房的底樓另外規劃了一個食堂。
養老院食堂的基本伙食標準比扶貧供養食堂的伙食標準稍高,而且,居住在養老院的這些老人們在財力許可的情況下,還可以在食堂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透過網路平臺在網上訂餐。
透過網路平臺訂購的菜品,會透過每天定時到養老院運送物資的小貨車,準時地送到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