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瓦魯特區的建設者們,夫妻倆的正常月工資收入在一萬元左右。
如果只按照特區的基本伙食標準生活,一個有兩個勞動力的家庭,每個月的基本開支只有房租和社會保險。
而這兩種費用加起來,每個月也只有不到兩千元的固定支出。
即使經常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加上水、電方面的日常開支,最多也不會超過三千元的開支。
也就是說,一個兩個勞動力的家庭,一個月可以存起來的工資在七千元左右。
這還不算那些利用空閒時間努力掙錢的家庭。
因為在吐瓦魯特區,充分的遵循了按勞分配的原則,而且各種工作大部分都透過網路平臺向所有人公佈。
所以,這樣捨得拼的家庭,每個月可以存起來的工資遠在一萬元以上。
因此,吳建興醫養院所確定的那幾個養老床位和護理費的標準,對於這些家庭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壓力。
只要家裡不是有兩三個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那點養老方面的支出,並不會對他們的家庭造成多大的影響。
畢竟,那些完全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們,如果不是因為疾病,年齡大都在七十歲以上,他們的有生之年時日已經不多。
那些青壯勞動力的父母,能夠在氣候怡人的吐瓦魯特區得到細心周到的養老護理,對於這些在特區打拼的勞動者們來說,也是一種欣慰。
由於吐瓦魯特區的社會保障體系,這些勞動者們工作十五年之後,就算按照目前的工資水平,每個人每個月都有近三千元的固定養老金。
而且,就算是你在吐瓦魯特區的工作時間達到了十五年,並且已經在領取社會保障金了,但你仍然擁有繼續工作並取得全額工作報酬的權力。
所以,這些勞動者是沒有什麼後顧之憂的,只不過他們的父母就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了。
但現在吐瓦魯特區推出的社群、醫療、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很好地解決了這樣的問題,讓這些希望之城的建設者們,不用再牽掛家中的老人。
這樣的養老方式,工作、生活、家庭之間保持著若及若離的狀態,不會有遠赴他鄉務工的離鄉之苦,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在自己的身邊。
也不會因年青人與老年人之間生活習慣不同,而在家庭之中產生不和諧的因素,因為他們畢竟生活在不同的地方。
不遠不近的距離,反而可以消除大量因年齡代溝帶來的問題。
老人們也住得舒心,平時的生活環境中,有大量沒有利害關係的同齡人可以暢所欲言,互相幫助,參與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社群活動。
想孩子的時候,就到孩子家裡去住上一段時間。
如果在孩子家裡感覺到寂寞或者不順心的時候,又回到醫養院住就是。
反正這醫養院的入住非常簡單,並且不會出現國內那種需要排隊好幾年的情況。
……
李建在向民生公司抵押了相關的債務之後,所獲得的流動資金在吐瓦魯特區這個新興的小社會之中,也算是有一些底氣的了。
而且,他利用自己的關係帶過來的那些建築工人,都是一些熟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