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每個樓層之間的高度不超會過三米,而正常成年人的高度都接近了兩米。
你設計的這個‘新型’電梯,為了保證大部分人都能夠使用的話,吊籃的高度至少要二米五以上。
也就是說,輪子上每個吊籃的間隔只有不到五十厘米。
由於吊籃要保證隨時處於豎直的狀態,所以上面必須是活動的。
但是,每個吊籃之間只有這樣小的安全間隔,吊籃如果是空的話,很容易被大風影響,造成它在空中擺動,可能會出現兩個吊籃在高空中相互碰撞的情況。
所以,這個看似合理的設計,實際上還是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至少在風大的時候不能使用。”
“還有一個問題,這每隔一層樓的距離都設計一個吊籃,實際上也增加了整個裝置的成本。”
“另外,大家可能只考慮到上樓的情況,下樓又該怎麼辦?”
“對啊,如果從不同樓層進入吊籃的人,一個要上,一個要下,這輪子究竟該怎麼轉啊?”
“實際上不管輪子向哪個方向轉,總會有一邊上一邊下的,只不過這樣一來,就只有把每層樓的過道延伸到輪子的另一邊,才能夠滿足同時上下的需求了。”
“道理是這個道理,可這樣做的話,先前為了減少過道成本的設計也沒有用了。
每個樓層都需要修建一條二十多米長的過道,成本至少提高了三倍。”
“要是兩座樓之間的距離剛好是二十多米就好了,這樣的話,只需要修建一個輪子就可以同時滿足兩座樓居民的上下。
由兩座樓的居民來分攤造價,可以直接把每戶居民的分攤成本降低一半。”
“這個想法不錯,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必要把這個輪子正對著兩座樓的樓梯間。
只需要把輪子偏轉一定的角度,或者連線不同的樓梯單元,或者使用單獨的過道來連線各自的出入點,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而且,靈活的過道可以同時連線四個或六個單元樓的樓梯間,進一步把這種電梯分攤到每一戶居民的成本下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或者六分之一。”
“但是,這樣的設計還是沒有解決轉輪上任何一個吊籃停靠,所有吊籃都要同時停下來的這個問題。
一個單元樓裡的居民不多,這樣的情況還不是那麼明顯。
但如果這個電梯需要同時滿足四個或六個單元居民的上下需要,這個衝突就非常明顯了。
甚至有可能住在七樓的居民要停靠六次,才能夠下到地面。
如果能夠想辦法把這個不同吊籃之間的衝突解決的話,執行效率就會高很多。”
“對,這麼多的吊籃如果都由同一個輪子來驅動,也就意味著,哪怕只有一個人上下,輪子也得高負載運轉,工作效率確實有點低。”
“既然過多的吊籃會影響到工作效率,那麼我們可以把吊籃的數量減少一半,這樣的話,對於大家的出行影響應該不大。”
“吊籃如果減少一半,那麼它們之間的距離就更大,所以,從安全和舒適度來考慮,完全可以把吊籃改成有門的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