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資部的有意引導之下,華夏國的成員們很快就接受了火葬的方式。
因為,那萬蟲噬體的說法實在是讓人不寒而慄。
再加上魏民生專門從現實世界中找來的一個紀錄片,採用記實的方式,詳細地介紹了動物死後,肉體在自然分解時不同時段的變化。
這種圖文並茂的影片資料,更加深了大家對屍體自然分解的認識。
既然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安葬,最後的結局都是化為一堆黃土,那麼人死後是厚葬還是薄葬,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如果要盡孝,生前對他們好一些才對,用厚葬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孝敬,那只是做給別人看的,只是做秀而已。
再加上其他國家盜墓行徑的盛行,讓大家認識到,陪葬品的多少和貴重程度,對死去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增加了墳冢被掘的機率而已。
……
國資部在當陽城以北的深山裡,選擇了一座地勢比較平坦的小山,作為今後華夏國人的專用陵園。
一條平坦的柏油路,連線著當陽城和陵園。
陵園所在的山腳因勢築起高牆,防止野獸亂闖可能對陵園中設施造成的損壞。
當陽城外,國資部利用從現實世界中吐瓦魯特區獲得的資源,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殯儀館。
不過,這殯儀館完全是共益性質的,火化過程中的一切開支由國資部承擔,絕對不允許出現“死不起”的情況。
對於這些曾經為華夏國建設做出貢獻的成員們,國資部代表華夏國為他們送上最後一程,這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凡是在當陽殯儀館火化的人,國資部在人口資料庫中打上死亡標記之後,同時會將其個人參與社會活動的一切資訊都打包,並交給其親屬一份。
殯儀館裡還設定了專門的崗位,免費為死者撰寫墓誌銘。
死者的親屬可以把死者的個人資訊交給相關的工作人員,他們就會根據死者的這些資訊,用簡練的語言來概括死者的一生。
撰寫好墓誌銘之後,殯儀館會使用雕刻機,免費為死者雕刻一塊石碑。
但在石碑材質的選擇上,在華夏國的網路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論。
一些人覺得,反正這些墓誌銘也會記入其個人資訊,從節約開支的角度來看,用普通的石材就可以了。
而另一些家底較好的人認為,墓誌銘是一個人一生的寫照,雖然他已經死去,他曾經的付出不能被忘記。
所以,作為墓誌銘的承載物,還是使用堅硬又不易風化的花崗岩為好。
還有一些人提出,不如殯儀館提供的免費石碑就採用普通的石材,如果其家人願意的話,就適當補一些差價,換成他們認為好的其它材質。
只要你願意並支付相應的費用,別說銅的、玉的、黃金的,甚至你要不鏽鋼的都可以給你整上一個。
更多的選擇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援,但是,國資部也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墓碑的材質如果不統一的話,會不會出現互相攀比的情況?”
“對啊,普通的石材不要錢,但每個人的家庭狀況並不相同。
有些人想要在死後也要與眾不同,從而選用一些不同的材質。
普通的石材肯定沒有花崗石的材質儲存的時間長,而且,玉石製成的墓碑肯定也比花崗石的墓碑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