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養殖場產生的糞水和其它養殖廢物,都透過管道流入修建養殖場內的大型沼氣池進行無害化處理。
沼氣池產生的沼氣除了養殖場自用之外,多餘的就送到壓力容器中儲存起來。
鋪設在水底的輸氣管道,並不會影響到水網之中水上運輸平臺的通行。
發電站產生的大量草木灰,以及沼氣池裡的沼渣,用水上運輸平臺轉運到需要的地方,去改善土質,增加土壤的肥力。
而沼液則排放到水網之中,增加水體之中的浮游生物,為養殖的魚蝦、螃蟹等提供養分。
華夏城所有沼氣池產生的這點沼液,對於雲夢澤這個水域面積達到上千平方公里、而且清理了絕大多數淤泥的水網來說,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再加上水網之中種植業需要的大量水肥需求,以及漢水、長江水道之中不斷補充過來的清水,雲夢澤水域想要向富營養化發展都不可能。
……
華夏國新規劃出來的兩座城市,規模沒有華夏城大,暫且只確定了四個城市單元。
由於城市單元優良的可擴充套件性,即使今後有了更大的需求,靈活地增加城市單元的數量,就可以滿足幾乎任何情況下的需求。
夷陵新城的修建位置被確定在現實世界對應的那個宜昌市西陵區的位置。
也只有那片區域,才能夠擺下今後擴建九宮八卦城的格局。
在徵求魏民生意見時,位於夷陵城南面五公里之外的這座新城,被直接命名為宜昌。
按照現實世界的歷史發展,這宜昌之名,實際上還要在東晉時才會出現。
但由於魏民生的出現,直接提前了幾十年讓宜昌之名確定了下來。
當然,這也不是魏民生抄襲別人的智慧,而是為了更好地將兩個世界的地理位置對應起來,今後可以省卻很多頻繁轉換名稱的麻煩。
經測量,宜昌新城所在區域的平均海拔有接近六十米,而根據現實世界的記載,長江洪水期的水位也不過五十多米。
透過對新城地質形態的勘測,在附近區域沒有發現曾經有被洪水沖刷的痕跡,也從側面說明了這片區域是一個天然的築城之地。
再加上華夏國修建的標準城市單元,還有十米左右的地下管網和其它建築設施。
所以,除非遇到上游因為山體崩塌造成堰塞湖,在堰塞湖決堤時那種千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否則是不用擔心會在城市內看海的。
根據光良測繪公司提供的高畫質數字照片,按照九個城市單元的規模確定了每個單元的位置,然後根據地形,選擇了工程量最小的四個城市單元,作為宜昌的崛起之地。
昔日的夷陵城,早已納入了華夏國的管轄,但華夏國並沒有對城內的大族富戶進行驅逐。
一些家底較厚的世家大族,不願意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按照華夏國公佈的價格變賣了那些帶不走的田地家產,帶著自己的財物和族人選擇了離開。
華夏城的崛起,對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神蹟,因為這是一座與他們心目中的鋼鐵巨城最為接近的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