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陽和江陵之間水澤中的臨時通道修通時,魏民生安排人迅速地在通道出入口周圍佈置了一大圈鐵絲網,圍出了一個佔地上千平方米的工作區域。
在這片工作區域內用活動房圍出了一個狹長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對稱軸上分別留了兩道門,所有從當陽方向過來的流民只能透過這個四合院才能進入江陵區域。
在這個四合院裡,順序設定了施粥點、簡單醫療救助點、基本資訊登記點和照片採集點。
只有在這裡進行了登記的流民,才能夠享受和江陵城原住民同等的待遇。
那些不願意登記基本資訊的流民,只能在通道外邊駐紮,透過指紋或人像驗證的方式,每人每天可以免費領取兩碗稀飯的基本生活保障。
這兩碗稀飯想吃飽是不可能的,但也足夠維持其每天最低的消耗,目的是給這些流民生存下去的希望,不至於鋌而走險幹出一些不好收拾的事情來。
而江陵城原來那些屬於吳國的產業,目前已經被改造成為了一個教育培訓基地,初步擁有了兩百臺機器的學習機位。
在這裡透過了初步測試並願意加入華夏國的原住民,可以乘坐運送物資的水上機動平臺到華夏山莊進行正式考核,以及參加更加深入的學習。
同時將其離線登記的基本資訊匯入華夏國的資訊中心,確保他們能夠享受到華夏國正式成員的各種待遇。
為了維護江陵城附近二十多萬人口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魏民生暫時把這些居住區域分成了四種等級。
那個修建在長坂坡四合院之外的區域屬於第一級。
在第一級居住區的人,只能享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也就是一人一天兩碗稀飯的待遇。
江陵城外水澤周圍堤壩上修建的臨時居住房都屬於第二級。
在第二級居住區的居民,必須要登記個人基本資訊,否則就只有選擇離開。
這裡的居民除了每天的最低保障外,只要參加華夏國的各種建設,就可以獲得適當的報酬,用於改善生活水平和進行一些簡單的學習。
江陵城護城河外和原來江陵水軍的水寨屬於第三級。
在第三級居住區的居民,是經過了簡單學習,並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適應了華夏國工作節奏的人。
他們基本上就是華夏國入駐後僱傭的最早一批人員,在經過各種工作崗位淘汰後留下來的青壯勞動力以及其親屬。
這些人在解決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礎後,還有相對充裕的時間進行學習,以獲得成為華夏國正式成員的機會。
這裡的最高等級是四級,居住範圍就是原來江陵城城池內包含的區域。
在第四級居住區居住的人可以獲得最多的資源,華夏國正式成員所能夠享受的待遇,早已深入人心,沒有一個原住民不羨慕的。
而成為華夏國正式成員最快捷的途徑就是學習華夏國的知識,並且透過他們的考核。
由於“學堂”中能夠提供的學習機位目前暫時只有那麼多,根本無法滿足江陵城二十多萬人的學習需求,所以,居住在城內的原住民與城外的人相比,可以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因為時間緊迫,魏民生為了解決突然湧入的大量流民可能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所以就沒有建造新城,而是把江陵城中已經取得所有權的房屋來作為辦公場地。
而華夏國的社會管理完全是建立在計算機資訊系統的基礎上的,大量超越時代的裝置安裝在這裡,必須要保證它們的安全。所以,凡是居住在第四級區域的居民,必須嚴格執行華夏國頒佈的各項法律法規,並參照華夏山莊的執行模式運轉。
由於這裡面還有很大一部分原住民,如果直接驅逐的話可能對華夏國造成不好的影響。
因此,魏民生就決定以華夏國入駐江陵城的時間為節點,在這個節點之後嚴重違反華夏國法律法規的,直接趕出江陵城,並安排到符合其自身情況的居住區居住。
當然,如果因為嚴重違反華夏國法律法規而被驅逐的原住民在江陵城內擁有自己的房屋,並且是該房屋唯一的所有者,就可以選擇將房屋出售或者出租給華夏國使用。
房屋的出售的價格按照華夏國入駐時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而每月的租金則按照房屋售價百分之二的標準來支付。
出售和出租各有好處,出售的話可以得到一筆較為充沛的流動資金,在這個高速發展而又充滿機遇的時期,只要選對了路子,很容易掘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而出租的話算是給自己留一條重返江陵城的路子,因為按照華夏國的法律法規,自己犯了什麼樣的錯是與不同的處罰相對應的,只要能夠消除自己錯誤行為給華夏國或其他人造成的影響,或者作出相應的賠償,就可以重新獲得回到江陵城內居住的權力。
而在這個時間節點之前的違法犯罪行為,暫時可以不予追究,因為一旦被侵害人成為華夏國的正式成員後,就可以用自己的遭遇向華夏國發起申訴,然後由大家對侵害人的行為投票表決作出相應的處罰。
這個處罰並不以當事人是否是華夏國的正式成員為執行與否的標準,任何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才不會對他人或國家的利益造成損害。
認識不到這一點的話,是無法融入華夏國這個特有的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