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剛才的操作裡面,只使用了一道淬火工藝,所以硬度雖然上去了,卻缺乏了一種韌度,遇到大力磕碰的時候很容易崩裂。”
“四道工藝?”鄭元努力地在記憶中搜尋這些東西,卻沒有想到一點與這有關的東西。
“這四道工藝是保證最後擁有最佳狀態的必要流程,缺一不可。
這退火就是第一道工序,在砍刀成型之後,應該將整個砍刀加熱到一個適當的溫度,並保持這個溫度一段時間,然後再慢慢地把溫度降下來。”
“這樣做有什麼目的呢?”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砍刀整體均勻受熱,使其內部組織達到或接近平衡狀態,保證所有材質的一致性和整體強度。
如果沒有經過這道工藝,砍刀內部存在的一些細小縫隙就無法消除,哪怕後期的淬火再完美,也彌補不了這些缺陷。
這些細小縫隙的存在就是容易被崩壞的原因。”
“原來是這樣啊!”鄭元心裡回憶著自己鍛造的過程,才想明白為什麼同樣的淬火方式,要想打造出“神兵”卻要靠運氣的原因了。
原來,他們不斷加熱錘打的過程中,有時候無意中就滿足了退火的條件,提高了毛坯的整體強度,為後期的淬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種工藝是正火,也是先把砍刀加熱到一個適當的溫度,然後放在空中讓其自然冷卻。
正火的效果同退火相似,只不過其內部的結構更加細密,從而具有更好的切削效能,刀鋒更利。”
這兩種看似簡單的做法,沒想到竟然可以取得這樣的效果,他們又是怎麼知道的呢?
鄭元忍住心底的震驚,努力記下魏民生說的一切細節。
“第三種工藝是回火,是在淬火工藝之後的處理工藝。
回火工藝要求將淬火之後的砍刀再次加熱到低於710度的一個溫度進行長時間的保溫,然後再冷卻。
經過回火工藝處理之後,在保持硬度的情況下,砍刀的脆性被進一步降低。
你剛才在對打造出來的砍刀進行處理時,只運用了淬火這一種工藝,其它三種工藝根本就沒有使用。
這樣處理出來的砍刀整體強度自然要大打折扣,所以根本無法與使用完整工藝打造出來的砍刀相比較了。
而且,就算是你使用的淬火工藝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
“淬火過程中也還有問題?”鄭元驚訝地說。
“對。
我給你的這種材料,要想達到最佳效能的話,它在淬火加熱的時候,最佳溫度是780至830度,而你卻將它加熱到了近1000度。
這樣的結果是冷卻時間變長,無法達到最佳的強度,甚至因為內部的熱脹冷縮不均勻造成內應力,使砍刀出現輕微的變形和內部開裂。”